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膏药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1#

膏药是中药五大传统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大家耳熟能详的“狗皮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膏药常用于治疗疮疖、消肿痛、祛风湿、和气血等。在很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如《*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难经》等中都有记载。

我们理一理它的历史脉络,探寻膏药的前世今生!

1.先秦战国时期的《*帝内经》中记载了一种猪脂膏之类的软膏,称之为"豕膏",用于涂抹以治疗腋部小溃疡,据考证很可能是最早的膏药。原文见《*帝内经灵枢·痈疽》:“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2.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一中就有“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其中的膏为即膏药,虽记载了膏药的使用已进了一步,但并未明确指出如何制作。

3.魏晋时期炼丹术盛行,黑膏药大量出现并推广应用,最突出的是强调了制法,如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第三十六中就有“捣,三二百杵,团作饼子,浓三四分,可肿处大小贴之,干复易立散别贴膏药治疮处,佳”的论述。西晋的《崔化方》中有乌膏的记载“先空煎油三分减一停待冷,次内*丹,更上火缓煎又三分减一又停待冷,次下薰陆香一钱,不冷即恐溢沸岀,煎候香消尽次下松脂及蜡,看膏稍稠,即以点铁物上试之斟酌硬软适中乃罢”,详细描述了黑膏药的制法。而《刘子*遗方》中便有乌膏的记载,并详细记载了制法及用法,所以根据考证,魏晋南北朝时代膏药使用广泛。

4.到了唐代初期,黑膏药进一步应用于临床,王焘编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有乌膏方;孙思邈编著的《千金翼方》记载了乌麻膏方,内有生乌麻油、*丹、蜡,描述其制法为“内油铜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减少一分,下*丹消尽,下蜡令沬消膏成”,可见当时软膏在外治中占主要地位,但黑膏药的记载相对较少。

5.宋代出版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对黑膏药也有较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有关黑膏药的记载也很多如:雄*膏、通神膏、抵圣膏、麝香膏…….等。除方剂外还详细记载了制作方法,这些膏药的药味少则七八味,多则二三十味比隋唐时代硬膏药的药味要多得多,制法也比较完善。更是总结了以“滴在水中药不散”、“滴水中如珠”来判断膏药是否制成,以及“悬于井底一宿岀火毒”等经验总结。据考证,此时期的黑膏药已比较完善,大量应用,与软膏同等使用。

6.明朝,膏药的应用更为普遍,如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载有″加味太乙膏”、“乾坤一气膏”、”琥珀膏″、″阿魏化痞膏″等多种膏药的制法和用途;李时珍更是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膏药可治痈疽、风湿诸症。

7.至清代,膏药已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如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记载了更多的膏药方剂;而外治专家吴尚先博采前人关于膏药的精粹论述,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善的以膏药为主的中药外治专书《理瀹骈文》,大大拓宽了膏药薄贴的外治范围以及临证用药。因为吴尚先在江浙一带从事医药的时代,恰逢太平天国于长江下游进行革命战争,当时伤病众多,医药困难。吴尚先积极地以膏药施治,有记载云“月阅症四五千人岁约五六万人出膏大小十余万张”,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再加上膏药的使用简便易行,深受劳苦大众欢迎,由于他大力推广膏药,使得膏药的用途才逾越了痈疽风湿的局部范围而通治各科多种疾病,更是间接促成当时城乡膏药店林立,家传户晓的局面。

吴尚先在《理瀹骈文·略言》云:“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这也正是清代著名外治法医家吴尚先的真实体会,他一生积极运用、推广外治疗法,他认为凡是内服的汤药都可改制为膏药外敷或熨贴。因为用膏药外治与服汤药内治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熟练掌握人体经络穴位,仔细辨清证候的寒热虚实,对症下药,外敷膏药就能取得与汤药同样的疗效,有时还能避免内服汤药所产生的副作用。

8.而到了近代,由于汤药的发展,黑膏药的使用大大减少。运用现代工艺的橡胶膏出现后,黑膏药已慢慢褪去,医院中绝迹,只流传在民间。

近来,黑膏药已被列为非遗传承项目,急需我们的传承与发展!

如: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工艺等作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前,版药典也收载了多个黑膏药品种:

阿魏化痞膏AweiHuapiGao


  化痞消积。用于气滞血凝,癥瘕痞块,脘腹疼痛,胸胁胀满。
  外用,加温软化,贴于脐上或患处。
  孕妇禁用。
  每张净重(1)6g(2)12g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拔毒膏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热毒瘀滞肌肤所致的疮疡,症见肌肤红、肿、热、痛,或已成脓。
  加热软化,贴于患处。隔日换药一次,溃脓时每日换药一次。
  溃疡创面不宜外用。
  每张净重0.5g
  密闭,置阴凉处。狗皮膏GoupiGao


  软化点应为45~65℃(通则)。
  其他应符合膏药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通则)。
  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邪、气血瘀滞所致的痹病,症见四肢麻木、腰腿疼痛、筋脉拘挛,或跌打损伤、闪腰岔气、局部肿痛;或寒湿瘀滞所致的腕腹冷痛、行经腹痛、寒湿带下、积聚痞块。
  外用。用生姜擦净患处皮肤,将膏药加温软化,贴于患处或穴位。
  孕妇忌贴腰部和腹部。
  每张净重(1)12g(2)15g(3)24g(4)30g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