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安海,居于泉南一隅的滨海小镇
素有“朱文郑武”之誉
这里曾是泉州海外交通的港口重镇
百年来,人文渊薮,商贸繁荣
有关于安海的故事有很多
藏在万千个安海印记里
8个安海印象,
测测你是不是正宗老安海人?
安海印象锦集
01
印象一:安平桥
印象分:15分
安平桥,宋绍兴八年(年)始筑
以睡木沉基法叠砌石墩,乘浪潮涨舟
铺架硕大的石梁板,历十四载而厥成
因桥长约五华里,故俗称“五里桥”
为世界最长跨海梁式石桥
两侧水中建有五座石塔
桥上筑有五座憩亭、雕有护桥将*等
水心亭石柱镌刻
“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的联语
赞颂精神智慧和物质文明创造的
“海丝”胜迹
哪个老安海人没有在桥上
留下自己的足迹呢?
相关故事/传说:
不肯去石将*
向上滑动,查看故事
安平桥建成于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自桥成之时,石将*便伫立在水心亭之畔,一任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始终未改其志。多年来安海历经水患、迁界等天灾人祸,安平桥始终稳稳屹立于波涛之上;甚至当贼人觊觎古物,妄图从水路将两尊石将*走私自海外时,船行至入海口忽然原地打转,踯躅难行,贼人只得将石将*原路送回。于是,始终守护着安平桥,守护着安海的它们,获得了“不肯去石将*”的美名。
——《安海故事》
02
印象二:龙山寺
印象分:15分
安海龙山寺位于型厝村
古称“天竺寺”
始建于隋开皇年间
建筑面积达平方米,规模宏大
木雕、石雕、剪瓷等装饰精美
寺中主供通高4.2米、宽2.5米
是明代木雕千手千眼观音立像
寺内还保存了大量张瑞图等
明清两代名人名家手书的匾额和楹联
龙山寺里安放着安海人
对神明的敬畏以及虔诚
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祈愿
有哪个老安海人不曾去过
相关故事/传说:
龙山寺及其传说
向上滑动,查看故事
晋江安海龙山寺,又名天竺寺,俗称观音殿,是闻南千年古刹始建于隋朝,历代有兴修,寺中素有三宝。
其一,寺中供奉千手千眼观音,相传取用原本庙前整株巨樟雕刻而成,头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周雕众多小佛首,迭作帽状;主手合十,两侧旁支一千零八手,掌中均雕一眼、列如团扇,姿态各异。如今千手千眼观音堪称珍稀国宝,举世无双。
其二,殿前一对青石柱相峙而立,雕刻巨龙绕柱,形若腾云神采飞扬,栩栩如生。一双鳞甲相间的龙爪,分别捧出一整一鼓如用细铁条轻轻敲打,磐显馨声,鼓传鼓声。真乃出神入化,巧夺天工,为闽南独特的石雕工艺杰作。
其三,大殿有整板樟木大门扇,钟楼有整木凿空大鼓,系隋制作。此外,正殿还高悬明代大学士著名书法家张瑞图题写的"通身手眼"匾额,更是弥足珍贵。
寺内外古木参天,芳草蔓合,最色宜人。历来香火鼎盛,海内外香客纷至沓来,其中传为佳话不少,现仅举二则,以窥一斑。
一、观音送子
张延鲁,五代居士,原籍河南固始,后定居于泉郡南门外湖中村,因迎王审知之兄王潮入泉有功,宠锡冠带恩授司农卿,被间台一帝张氏族人尊为开闽始祖。其长子来生,年逾不惑,妻子吴氏尚未怀孕,夫妇忧虑。因闻湾海(安海)龙山寺观音佛祖灵异素著,张来生夫妇往祷,夜宿寺中,梦大士抱孩儿持弄璋授之。曰:“此汝贵子,当善养之。”夫醒述之于妇,妇亦同梦。是岁吴氏果得妊,十月后生子,来生闻儿啼,知为不凡,遂取名“佛赐"。赐幼端秀、聪明,一家视若掌珠。母每抱坐膝上教之识字,儿一见即不忘,及长经史诸籍过目成诵。且好武,习击刺,中式文武举人,光宗耀祖。故湖中张氏世代子孙均信奉龙山寺佛祖。
二、神签卜未来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福建晋江人,是榜眼曾会的次子。公亮少时随母往湾海龙山寺行香礼佛,母特为小公亮卜一未来前程,取得佛祖一签,曰:"春来雷震百虫鸣,翻身一转离泥中,始知出入还来往,一期变化便*。”其签名为“曹操试刘玄德。"果然,公亮于宋仁宗天圣二年甲子(年)举进士甲科第五名,由于仕途“为*有声”,以致步步升迁,官至宰相,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安海故事》
03
印象三:石井书院
印象分:15分
石井书院,也称“朱祠”,
是泉州最早创建的授徒讲学的书院之一
与泉山书院、小山书院、欧阳书院并称为“泉州四大书院”
图丨安小旅
当年,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授课讲学
安海人的文化根脉就隐藏在石井书院中
阅读推荐:石井书院,不在石井。
04
印象四:陈清机宅
印象分:15分
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侨领
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者
实业家、慈善家
陈清机先生
安海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年,
陈清机宅在安海西河境兴建的宅第落成
为三开间两进硬山顶式建筑
前有石埕,后有花园
以闽南大厝的法式营造
大厝雕工精美,典雅古朴
相关故事/传说:
向清机叔告鸿泰萤
向上滑动,查看故事
故侨领陈清机先生,乳名火萤,安海西河镜人。陈清机先生生前曾参与家乡创办不少大型的公益事业,有相当高的社会威望。在他年纪还不怎么大的时候,人们已不论老幼都尊称他“清机叔”。又因他开过鸿泰号干果店,有些人则把他的店号同乳名连称,叫他"鸿泰萤叔"。
故事发生在年。那时安海各界发起改建拓宽下墟巷,要把只二米宽的石头巷拓成十余米的大街,这难免会伤及一些住地居民的利益。拓建工程是由陈清机先生主持的。
有一天中午,陈清机先生正在吃午饭。突然间,一个老妇人边闯进门来便诅咒,一见到陈清机先生,好像故意似的,声音放得很高,说:“清机叔啊清机叔,我要来告鸿泰萤!”
“告鸿泰萤啥事?"陈清机先生心里暗笑,却装成若无其事,放下手中的饭碗,微笑着问,一面招呼老妇人坐下。
“告他要拆我半座房屋!”老妇人显得更加气愤,抖着声音。
“无缘无故,凭啥拆人家的房,真岂有此理!请您慢慢说来。”陈清机先生假生气地说。
“清机叔啊,那鸿泰萤平平定定的要拆什么下城巷。我一块房屋在那里,也要拆去前落半截,伤心口气,说不下去了。
“老嫂呀,那就不是鸿泰萤一个人无缘无故要拆您的房了。他是为了咱安海街热闹,代表大家的心愿做这项拓建工作的,不久,下墟巷变成大街,您不是无店变有大街店了吗?”陈清机先生故意停了一会儿,看老妇人脸色有没有变化,只见老妇人沉着,很快脸上出现了微微一笑,又接着说:“所以,拆建下墟巷,说到底,对每一位安海人都有好处。你骂鸿泰萤恐怕是骂错了吧!
“唔!嗯嗯!”老妇人无再说什么,面上有点惭色的表现。
“我看您就不要告他了!”陈清机先生笑着说。
“唔!嗯嗯!那我回去了!”老妇人也笑着说。
老妇人起身告别,陈清机先生把她直送到大门口。老妇人走了两三步又回头对还站在门口的陈清机先生说:"清机叔呀,你真好!"原来老妇人认识陈清机先生却不认识鸿泰萤,所以找陈清机告鸿泰萤。过后,老妇人知道陈清机和鸿泰萤是同一个人时,不觉也大笑不止,骂起自己来了:“夭寿呀,我不知道两个名是同一个人!
——《安海故事》
05
印象五:星塔
印象分:15分
星塔,坐落在安海镇星塔村的岬角上
是一座方形五层砖石结构实心塔
通高16.6米
仍仿楼阁式建筑,向上层层缩小
形如钢鞭插地,壮美挺拔
图丨颜华圣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少时
曾在此学文习武
民间流传着《郑成功鞭打卧牛穴》的故事
安海作为郑成功的第二故乡
老安海人寻觅郑成功身影
怎么少得了星塔呢?
06
印象六:安海嗦啰嗹
印象分:15分
安海嗦啰嗹习俗又称采莲
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据称这是古越族人的遗风
歌唱中的"嗦啰嗹"就是
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
另有说,采莲是泉州的端午节习俗
采莲时唱的"采莲歌",几乎每唱一句歌词
就要接唱一声"嗦啰嗹"
因而,"嗦啰嗹"因采莲活动而来
图丨许志达
回忆满满的安海传统习俗嗦啰嗹
这么盛大的节日庆典
老安海人,你一定还记得
相关故事/传说:
话说嗦啰嗹
向上滑动,查看故事
嗦啰嗹,又称“采莲”。节届之日,踩街队伍于行进间作水上“采莲”的《嗦啰嗹》歌舞表演。也有认为“采莲"即“采第",引申为解瘟驱害。《泉州府志》载:“五月初五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此俗由来已久,流行晋江城乡,唯安海《嗦啰嗹》保留最为完整。
采莲队伍以艾旗(长竹竿顶端用彩线捆扎格和艾叶)为前导,后面由四个壮汉扛一木雕龙头,左摇右晃,如神龙游荡水中。接着是载歌载舞的采莲队,再接着是两个身穿红衫绿裤,涂脂抹粉,手提玉兰花篮的花婆,一路把玉兰花分送给观看的路人。最后锣鼓及弦管演奏。队伍串街串巷,挨家挨户,摇旗拂尘,驱邪祈福。
家家施以“红包”,花婆回赠鲜花,象征吉祥。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肩扛木棍,前挂铜锣,后挂夜壶(装雄*酒),祖臂散发,身穿马褂,腰系蒲剑,赤脚(或穿草鞋)踩着醉步的丑角,人称“犭肖铺兵”(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差役),给表演增添了浓烈的喜剧色彩。犭肖兵每到一民宅或店铺门口,即喝口夜壶中的酒,面朝户主大门喊道:“龙王入恁厝,主人凸凸富。”艾旗和龙头进入厅堂,喊道:“龙王采莲采向东,主人钱银用勿会空。龙王采莲采向西,主人珠宝满厝内。龙王来莲采向南,主人财源通龙潭。龙王采莲采向北,主人*金顶厝角。”艾旗挥舞,采莲在主人的鞭炮声中结束。有学者认为,“犭肖铺兵是“醉钟馗”的形象,因钟馗能打*吃*,与五月节驱邪除移合。
——《安海故事》
—
07
印象七:白塔
印象分:15分
安海白塔
又称"西塔""瑞光塔""文明塔"
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年)
系安平桥建成之年,乡人以造桥余资建造
该塔通高20.55米
为五层六角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
内空心,有旋梯可上
外涂白灰土,俗称"白塔"
底座为石构,特别是六角形基座拐角处
均有一尊石浮雕力士承托
每个力士造型各异
动作夸张,表情极为生动
白塔位于安平桥头超然亭的东北侧
是每个老安海人心中的“白月光”
相关故事/传说:
白塔点灯,金榜题名
向上滑动,查看故事
安平桥头,耸立着一座建于南宋的古朴大方的白塔,她是古镇安海的标志,海外华侨心目中故乡的象征。
古代,安海有在“虎年”点塔灯的风俗,时隔六十年点一次灯。
有趣的是,每逢“白塔点灯”,次年的科举考试,总有安海人“金榜题名”。如明嘉靖九年庚寅(年)点塔灯,辛卯科(年)中式*国宠、柯实卿、林大任三人。万历十八年庚寅(年)复点灯,辛卯科(年)中式陈廷一,*志清发解。清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年)复点,第二年辛卯中式柯国乔、蔡增勤,副榜颜共书。此后就连重修白塔的次年,亦喜讯不断。如康熙五十八年已亥(年)重修塔尖,庚子科(年)*元钟中广东武解元。
嘉庆十二年丁卯(年)州同知*元礼等重修,戊辰科(年)施继源就中了乡魁(举人),道光十年庚寅(年)柯宗璜、*元礼自点灯,辛卯科(年)中李逢时。因而,当时人认为,白搭不仅“瑞光耀彩,”而且象征着“文明兴盛”。
自古以来,安海人文鼎盛,代有才人,号称“海滨邹鲁”。据《安海志》载,自宋至清,安海共出了进士一百余人,举人二百余人,解元、榜眼亦有其人。正因为科甲蝉联,故有白塔点灯,翌年簪缨鹊起的巧合。如今,当我们站在“文明白塔”前,可窥见古代安海文化发达的一斑。白塔,不愧是文化古镇的骄傲。
——《安海故事》
08
印象八:安海育婴堂
印象分:15分
从“商行天下”到“善行天下”
从古时就埋下的“善”的种子
在历史的变迁中慢慢生根发芽
根植在每个安海人心中
图丨记住乡愁
这座育婴堂从清道光二十四年
倪人俊始建至今
在一代代安海人的善行中
已走过了多年的岁月
相关故事/传说:
安海育婴堂开泉郡育婴之风
向上滑动,查看故事
小子何辜,忍令呱呱而泣;
众人有母,何妨煦煦为仁。
联的意思是:孩子有什么罪,怎忍把他抛弃让他哇哇而哭?众人都有父母,该有点温煦孤儿的仁爱之心。
这是清道光朝监察御史,邑人陈庆镛于道光二十四年(年)为初创的安海养婴堂的题联,并立匾曰:"广夏万间",以倡抚孤育婴之善举,绵仁者爱人之遗风。
昔时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湖女弃婴时有发生。年,仅安海被弃女婴就多达余人,而某粪坑一日即发现有13具女婴尸体。
时侨属生员倪人俊,目睹此惨状,疾呼救救孩子,遂建立收养女婴之“养生堂”,并董其事。社会反响强烈,众人输财献屋以促其成。
安海“养生堂”之设,首开泉郡抚孤育婴之风气。
倪人俊为办好此一慈善事业,箪路褴缕,备尝艰辛。他奔走南洋诸埠筹募资金,在安海购买36间店铺民屋作为堂产,年收租金以充经费。五年后改名"育婴堂”"。陈庆铺作《育婴堂序》。序曰:“于民为便,于法为良,是安海之有育婴堂,即泉州之有育婴堂者。”
倪人俊之子倪孙廉承继父志,不遗余力。三十年如一日惨淡经营,逐步完善育婴堂的制度与设施。抗战期间,侨汇中断,经费拮据,赖地方热心公益人士勉力支撑。至年,倪人俊之侄孙倪一农,得海外乡亲的同情与支持,回安海重整育婴堂;作中流之砥柱,挽狂澜之将倒,使百年之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据《安海志》记载:“凡晋南附近有抱女婴到堂者,一概收入雇乳母哺养。有人抱作苗媳养女,须托本街店保,方许抱去,不取分文酬谢。”自年至年的年间,共收养女婴人,平均年收人。年起,附设养老院,收养孤寡无依的老人。
陈庆镛在《育婴堂序》中云:“好施者众,蚊力可以负山。”安海育婴堂之所以能历一百五十年而垂于今,乃得众人扶持之力。倪人俊祖孙三代,为育婴堂兴办呕心沥血,功不可殁!
——《安海故事》
满分分,你得了几分?
老安海人们
▲安海名胜古迹
▲安海部分小吃
更多安海故事,
尽在《安海故事》等你来解锁
小编,这么多安海印象,我想把它揽入怀中怎么办?
这你就问对人了
这套《安海有礼》伴手礼
正好可以带回家
这套伴手礼,不仅包含了
满满安海印象的《安海故事》
还囊括了
一本讲述安海传统工艺之美的《守艺安平》
一卷展示丰富民俗的折页明信片
和一对镇守安海的石将*摆件
既精致小巧,又有内涵
是赠礼留恋的必备伴手礼
安海有礼伴手礼
“安海有礼”文化伴手礼盒
原价:元早鸟价:元
(仅限前18名哦)
心动不如行动
(包含:内含“安平桥不肯去石将*”摆件一对,“安平桥上的阵头”折页邮资片一份七枚,《安海故事》《守艺安平:传统手工艺读册》图书各一本。)
添加客服号可购买哦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即可直接在线购买
微店搜索阿嬷的厝
编辑丨馒头君发布丨泉州市石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