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女儿节是端午节的别称吗 [复制链接]

1#

女儿节是端午节的别称。

这个别称从明清时期就开始流传,主要是因为端午节这一天,是外嫁女儿回娘家省亲的日子。据《宛署杂记》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也就是说,在明代北京,从五月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会给自己的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给她们戴上石榴花、艾叶和五毒灵符(一种用彩线编织的护身符),以求避邪驱瘟。在端午节这天中午之前,大家会带着女儿去天坛祈福。出嫁的女儿也会回到自己的娘家,看望父母亲戚,并带上粽子、鸡蛋等礼物。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女儿节。

这个习俗在清代也有延续,并且还有一些变化。《清稗类钞》记载:“京师人家于五月初五日早晨起来即用艾叶、菖蒲、白芷、蒲公英等药物煎水浴小孩子,并用彩线系其手足以避邪气。又用红线系小鸡蛋于其头上。”

这里的小孩子主要指女孩子,因为古人认为女孩子体质较弱,更容易受到邪气的侵扰。所以,端午节这天,要给女孩子洗澡、戴鸡蛋、系彩线,以示保佑。出嫁的女儿也要回娘家,和父母一起吃粽子、喝雄黄酒,增进亲情。

除了回娘家,端午节还有一个和女儿节相关的习俗,那就是赠送长命缕。长命缕是一种用五色丝线编织的细长的饰物,通常有两个结头,中间有一些珠子或小玩意儿。长命缕的寓意是祝福人长寿平安,所以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互相赠送长命缕,表示友谊或亲情。特别是已嫁女儿,会给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送上长命缕,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祝福。

这些风俗活动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规范,比如要求女性要端庄美丽、贤惠孝顺、健康长寿等。当然,这些风俗活动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比如把女性视为弱者、把女性的价值寄托于男性等。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风俗活动也有所改变或消失,但是端午节作为女儿节的别称却一直流传至今。

现在的端午节,已经不仅仅是女儿节了,而是全民共享的节日。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这一天享受美食、欢乐游戏、文化传承等乐趣。让我们在端午节这一天,祝福所有的女性朋友们幸福安康、美丽自信、平等自由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