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端午节,有人把端午节称为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等等,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红楼梦》第30回中就描写到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其中说到“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过赏午”赏午的就是指在端午节的中午,一起吃午饭,喝点雄黄酒,吃粽子,吃五毒饼、咸蛋、和时令鲜果、桑葚,樱桃,赏石榴花等节日活动,统称赏午。
关于端午节来历的几种说法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的说法,我们只说比较有名的三种。第一种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五月五自投,百姓知道后就去打捞他的遗体,为了避免小鱼和龙虾咬屈原的身体,于是往河中丢各种食物)。第二种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手下的一个谋臣,但是越王对伍子胥的的忠言,感到特别的厌恶,最后听信谗言将他赐死。伍子胥在死之前说:请把我的双眼挖出来悬挂在城门上,我要亲眼看越国的军队来入城灭掉吴国。他的这种言论让夫差,非常的生气,于是在5月5日的时候,把伍子胥丢到了大海)。第三种就是一个单纯的祛病邪的日子。
驱虫辟邪是怎么一回事?
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民间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有的地方称端午躲五,五月是毒月,初五就是毒日,初五的中午就是毒午,三毒之端是全年大热天,五毒虫(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开始活跃。民间有句谚语说: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而小孩们也在手腕/脚腕系上五色彩线,脖子上挂着精美的香囊,里面装着用艾草等香料,来祛病除邪。
在《新白娘子传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端午节的时候,许仙听到老法海的建议,让白素珍喝了雄黄酒,结果白素贞现出了原形。从剧情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端午节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疫和病虫邪毒的节日。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而不吃饺子?为什么赛龙舟而不是赛马?
因为古代的文人墨客/爱国人士投江之后,人们害怕扔在河里的馒头/包子,被河里的大鱼吃了而沉不到河底,于是就想到用叶子把食物包起来,捆绑一下,然后再投进河中,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吃的粽子。为什么赛龙舟呢?因为渔夫为了赶紧把屈原的尸体打捞出来,是争先恐后的四处打捞,所以就有了今天的赛龙舟。
关于传统节日专家们的态度
近些年来,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感觉,正在一点点的淡化,有专家归指出原因就在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以及外来节日的挤兑。而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就是,节日的灵魂如今越来越没有可以依附的载体。(现在城市的人很少见过蛇/蜈蚣/壁虎/等虫物,更别说会被它们咬了)只有像春季“扫福字”一样,用互联网等新技术,赋予这些节日新玩法,传统节日才会更有意思。
关于端午的诗歌及谚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菖蒲多年生草木植物,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端午节,人们有把菖蒲叶和艾捆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根茎可制香味料。)
意爱笑:意而爱,爱而笑,笑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