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北京科协北京科协
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燕京岁时记》
端者,初也。
五月初五是端午,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等。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应该是“纪念屈原说”,认为端午节是起源于纪念屈原。
另外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等。
无论何种缘由,端午的端是端正,人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所以,端为始。午是正中,“一纵一横为午”,纵横交错才正中,交错为阴阳争,所以,午时三刻推出午门斩首,是为整肃,端正。由此,阴阳交错立正,才是端午节的原意。
到了今天,端午节已成为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
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关于端午的风物习俗你又知道多少呢?
端午节与“抗疫”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端午节和往年相比,注定有些不一样。
巧合的是,端午节期间的很多习俗,都和祛除疾病、护佑健康有密切联系,比如喝雄黄酒,佩戴艾草香包,以及在房前屋后撒石灰粉等等,都是为了驱赶各种毒虫害虫,守护健康。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端午节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古代端午节的习俗也算是不谋而合。
古代端午也放假
我们现在端午有三天假期,但要说放假,古人远胜于我们。
康熙年间,端午节曾经连续放假五天。并且在古代,端午节可是走亲访友、互相馈赠的好机会,而我们现在过端午节一般不走亲戚。
例如唐代宗在位的时候,各地节度使必须在五月初五之前把礼物送到宫廷,这些礼物包括金银、丝绸、布匹、各地土特产以及各种奢侈品。唐代宗收下礼物,还有回赐。不过回赐就可怜多了,视礼物厚薄而定,常常是一把折扇、一幅字画什么的。
虽然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不能外出游玩,但趁着端午假期,自己动手包粽子,编五彩绳,给孩子讲讲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既享受天伦之乐,又不给疫情防控添堵添乱!
粽叶之南北有别
端午节吃粽子我们都知道。
但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可是有讲究的。
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苇叶能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能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雄黄酒可不能喝
端午节有用雄黄酒辟毒的传统。
古诗有云,“惟有儿时不能忘,持爻簪蒲额头王。”指每逢端午节时,用雄黄少许泡酒,在阳光下晒熟后,涂在小孩的额头与耳根上,以辟毒。或直接饮用,以避免疫疠之气。
画个“王”字倒没什么,只是这雄黄酒真的能喝吗?
当代科学认为雄黄有毒,内服还是要慎之又慎。
“女儿节”
端午节还有一个别称——女儿节,这一别称从明清时期就开始流传。
明代北京从五月初一开始,至初五日,家家户户打扮小闺女,给她们戴上石榴花,穿上漂亮的衣服,家有小闺女的可以趁着假期好好打扮起来了哦。
不仅如此,端午节还是年轻人传情达意的好时节。在一些地方,女孩子会把自己亲手绣的装有艾草或者朱砂的荷包送给自己心仪的男子,如果男子收下了礼物,就表示他也喜欢这个女孩子。
21世纪最晚端午节
除了上述,今年的端午节还有点特别:
受到“闰四月”影响,今年端午节是21世界最晚的三次端午节中的一次。
21世纪年内一共有3次端午节最晚的年份,分别是年、年和年,对应的阳历日期都是6月25日。
小伙伴们,我们相约年啊!
参考资料:
《朱伟:初五日端午节》,三联生活周刊
《老北京的端午节》,北京日报
《端午节不妨“悠着点过”》,南方日报
《今年端午节21世纪最晚》,新华网
原标题:《端午风物,据说99%的人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