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文:海韵
夏至过后是端午
散文/海韵
“柳上一声蝉,沙头千里船。行经朝雨后,思乱暑风前。”宋代梅尧臣的诗,道出了夏至过后,到端午的时候,真正酷暑来临了。
庭前院后的蛙声从三两声,到聒噪一片。惹得不好安眠。宋朝辛弃疾词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过,这却是极致的事情。此时,喝过米酿,微醺,步履散漫。明月穿梭广宇,人行池边小径。夏风习习过,莲花还羞赧含苞,河边菖蒲也缀漫溪路。这时候入夜荷叶下,声乱中有序,月光铺在湖面之上,竟安然不散。
宋代沈蔚词曰:“落花迤逦层阴少,青梅竞弄枝头小。”各种梅子开始成熟:由青转红、变紫、熟落。端午前后的清晨,天气已经有些热,爬上梅树,随手摘下一颗,用袖子擦擦就吃了,酸甜可口;或者泡一罐青梅酒,等落霜的时候,就可以吃;或者腌渍一罐梅子,到了天气热的时候,可以镇暑。
宋代杨万里的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把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然而在湖边,如伞的绿荷覆盖了整个湖面。窸窸窣窣,一条小舟划出一条水路。明媚的采荷的女子,手里捏破个莲子,吃了起来。让你觉得万物此刻宁静如初。正如唐代王昌龄诗中所描绘的那样:“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菖蒲柔弱,孤生幽涧。菖蒲端庄秀丽,摇曳生姿。河边一丛一丛,一簇一簇,时有蜻蜓其上,时有落水的蛙声。河道弯弯曲曲,深深浅浅,摇橹荡过的水面上,有澄净的梦。菖蒲可提取芳香油,有香气,是防疫驱病的灵草。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门上或房檐下插着菖蒲叶和艾叶。先民崇拜草类,把菖蒲当作神草。唐代李白在《嵩山采菖蒲者》诗中道:“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农历四月十四,为菖蒲的生辰,“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
说到端午节,离不开粽子。粽叶,它有个好听的名字:箬竹。每每喊这名时,齿间自会生起一股别样的清香。粽叶长在山坡涧坎上,叶形披立,肥阔饱满,摘一片入手,竹香沁鼻。宋代欧阳修《渔家傲》词曰:“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一是纪念屈原,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是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此事传至县府,知县令为她立碑,并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三是纪念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端午节,各个地方张灯结彩,湖畔更是热闹非凡,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息。大家都伸长了脖子,想一睹运动健儿的风采。只见他们个个精神抖擞,穿的是白色的练服,头上绑一条鲜艳的红巾,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更有了几分男子汉的气概。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十几艘龙船像箭一样射了出去,在水面上你追我赶,龙头衔着龙尾,龙尾连着龙头。一时间分不出胜负,岸上人群鼎沸,真是好不热闹!健儿们划着龙船,湖面上传来一阵阵加油声、水花声、锣鼓声。再看看龙船,它们也是造型各异:龙头高高扬起,头上犄角格外显眼,龙须随风飘舞。鳞片是一片片的,五彩缤纷,有水蓝色、金黄色,朱红色……远远一看,倒有些群龙戏水的趣意。伴着“咚锵咚锵”的鼓声,健儿们划着一致的动作,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他们连擦都顾不上擦,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们一定要赢!鼓手们也不甘示弱,他们身穿红色链腑,腰上系一条白丝带,两手不停地打着鼓,“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锵”一声比一声响亮。岸上,人们也被这鼓声激起了热情,“加油!加油!加油!”,他们纷纷为自己喜欢的船队加油鼓劲。键儿们听到了,船划得更快了,鼓手们听到了,鼓打得更响了!渐渐地,一艘金黄的龙舟超过了别的龙舟,跨过了终点线,像是群龙之首,静静浮在水面上。在观众们如雷的掌声中领取了小小的奖章,他们把它挂在了船上,细细一看,似乎这条“龙”比旁的龙更加神气!唐代卢肇生动描述:“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古代文人墨客诗咏端午不胜枚举:唐代李隆基的“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宋代赵蕃的“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元代贝琼的:“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明代边贡的“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清代李静山的“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作者简介海韵,现已退休,曾在国企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三十多年,在市级以上的报纸、杂志、电视台和电台发表各种体裁作品四千多篇(首)。。
本文图片来自于何石红老师的手笔
顾问:商震鱼在洋刘剑锋
主编:多多
副主编:刘珅寒梅飞雪傲雪
自媒体支持:
晒丹凤大乾州
淮安文学坊野闲论道
洛南文友汇馨香盈秀
洛南微同城禹平文学
投稿须知:
1.作者来稿需为原创首发,著作权归其本人,文责自负。
2.来稿如不许改动请加以说明,未说明者视为可以做形式上的修改,字数控制在——之间。
3.文稿请直接粘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