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被包裹在粽子里的深情 [复制链接]

1#

01

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颇有些特殊,刚好也是高考的第一天:6月7号。

提及高考,我是满怀感激的。正是因为高考,我才有了走出大山,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和可能。

而也正是因为异乡求学、工作,我已经7年多没有在家乡过过端午节了。

02

在我的家乡,端午佳节,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会悬挂青翠欲滴的菖蒲和艾叶。

艾叶

喝雄黄酒主要是为了驱毒虫,大多数人家也会用菖蒲和艾叶熬一大锅热水来洗澡,用以驱邪祈福。

菖蒲

雄黄酒的浓烈我始终无法接受,常常被呛出眼泪。菖蒲和艾叶的沁人心脾的清香味道却让我分外迷醉。

漂泊在外的许多年里,我最想念的还是母亲亲手包制的糯米粽,它变幻成了我心里对于端午节最温暖的记忆代表。

母亲包的粽子,用料及其丰富,糯米、红豆、绿豆、板栗、瘦肉(腊肉)、蜜枣、红薯块、四季豆、花生米、少量小米。将所有的料按比例放入,再加入适量的食盐,搅拌均匀,材料就算准备齐全了。

随后就是用事先清洗好的箬叶开始包粽子。母亲最常包的是三角粽,棱角分明,玲珑细致。

母亲包的三角粽

各种材料在母亲的手里辗转腾挪,不一会儿工夫就已成型,最后会用浸过水的稻杆来捆绑粽子,固定形状。

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尝试包了不少次粽子,但是结局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不是形状不堪入眼,就是最后煮粽子的时候大肆漏米。

好吧,不得不承认,我的手工能力很差。从此干脆放弃自己包粽子的想法,一心“哄着”母亲给我们包粽子吃。母亲乐于听到我们夸赞她的绝妙手艺,更乐于看到我们吃粽子时露出的满足笑颜。

最后用一口大锅配以中火耐心熬煮上4-5个小时,香甜粘糯的粽子就新鲜出炉了。

新鲜出炉的粽子

往往包一次粽子,最后粽子总个数都有四五十个。一家人吃不了多少,会经常分发给邻居和亲戚。热热闹闹的,人的心情也会跟着兴奋起来。

03

读大学以后能待在家的次数就是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少得可怜。

粽子在我们家,已经不再局限于只在端午节的时候才会出现。

每次出远门,必带的一定是母亲精心包的粽子。粽子甜而不腻,口感丰富,美味至极。

记得有一年假期结束,我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独自坐上返校的绿皮火车,在车上遇到了一位独自去大学报到的小同乡。

两人畅聊一番之后,我拿出母亲包的粽子给他尝尝,他吃得很是满足,还一个劲地夸赞:“阿姨的手艺真好!”我笑笑不说话,心想:“那当然,嘿嘿。”后来我们成为朋友,每次我返校,他都会问我有没有带母亲包的粽子。

在外漂泊的时光里,我很少吃外面的粽子。后来目睹异乡人吃的粽子,在我看来,不是寡淡无味、简单粗暴,就是过于甜腻。

有些粽子除了糯米,中间就是一颗蜜枣或者蛋黄,还有甚至是包裹了大蒜瓣。对此,我只能大呼:无福消受。

离乡多年,对家乡端午节的记忆大多是味蕾方面的,而那些食物又化成心头久久挥之不去的惦念,并掺杂着那么一丝淡淡的乡愁。

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用以纪念先贤的习俗,被千百年地传承了下来。而在习俗传承的过程中,在每个家庭里产生的额外的情感牵连又是另一种让人无法遗忘和忽视的美好。

母亲把她的深情和惦念一同包进了粽子里,我将它们吃进胃中,化作味蕾上的永恒记忆。

在异乡孤冷的夜里,时不时向记忆深处挖取些许温暖,以供前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