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17/4580330.html文
张建华
伍子胥(前—前年),名员,字子胥,春秋后期楚国大夫伍奢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大夫,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
伍子胥原为楚国人,父伍奢因直谏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奔至吴国。伍子胥在吴国生活长达39年之久,成为辅佐两代吴王的重臣。在这39年里,他进献“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之策,“立吴,设谋破楚,南服劲越,威加诸侯,有霸王之功”。
他七荐孙武,一代“兵圣”横空出世。他修筑城池,整军经武。他大兴水利,凿河挖渠。他赤心奉国,殚精竭虑。他将吴国从一个草莽之国打造成一流强国,功均天地,彪炳千秋。在这39年里,特别是在“南服越人”的过程中与胥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嘉兴胥山,作为嘉禾平原上唯一的山丘,本名张山,乡里人又称其为“史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三·嘉兴府》:“胥山﹐本名张山。相传吴使子胥伐越﹐经营于此﹐因改今名。”
《元丰九域志》卷5:秀州嘉兴县“有胥山”。
《舆地纪胜》卷3:胥山“在嘉兴县东南,昔子胥经营于此,故名”。胥山比邻嘉善,高20来米,山地不过百亩。旧有伍子胥的墓、祠、磨剑石,凝望水溪的石龟……这都是历代方志上屡被记载的。
胥山,因有伍子胥练兵传说,而闻名于世。试想伍子胥当年登高一挥,万千将士齐声呼应,是何等的壮观。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伍子胥使吴国的霸业达到顶峰。后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史记·伍子胥列传》载,伍子胥“自刭死”后,吴王夫差将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里,投进江中,使之顺流飘浮。“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来江浙一带一直把过端午节作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屈原说等。如果从时间和史籍上考证,则首推纪念伍子胥说。如果从起源地来说,则首推胥山。
一些古代文献早把端午竞渡的起源归于伍子胥。东汉邯郸淳《曹娥碑》载:“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是端午祭祀伍子胥的最早记载,也是史籍中第一次明确提到时间概念。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比较两者的首次记载,前者比后者要早余年。
而事实上,伍子胥死于前年,屈原死于前年,前者比后者早死了年。
吴地自古至今,一直坚持“端午祀伍”说。清朱彝尊《吴门午日观竞渡》诗中有“胜日衔杯罢,轻舟解缆初。尽传迎伍相,不比吊三闾。”明确指出端午竞渡在吴人中相传是伍子胥,而不是三闾大夫屈原。《苏州府志》也说:“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十分明显,伍子胥是端午节中被首先纪念的人物。
北宋高承《事物纪原·端阳》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舟是也。”此说实际与端午起源于伍子胥相一致。清顾禄《清嘉录》就认定竞渡之戏“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而作”。勾践攻吴时,在苏州东南的三江口曾“杀白马祭子胥”,龙舟竞渡实是越王勾践为伍子胥所设。
故清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中作诗云:“又传勾践悯胥忠,鼓乐迎神浙水东。弄潮犀手年年集,不与湘潭吊屈同。”吴越人始终认为端午人物之始是伍子胥。
从史料的梳理可知,伍子胥死后,在其神化的同时,越王勾践为之设龙舟以祭。加上伍子胥殉难日期与端午相近,斗百草、采药草、食粽、饮雄黄酒等,又多起源于伍子胥所在的吴地。因此,伍子胥是端午节人物的源头。
吴越之战,跌宕起伏。在胥山留下的印记,却永远不会褪去。明崇祯《嘉兴县志》载:“胥山之名,苏杭皆有。但春秋之时,嘉兴为吴越战争之地,子胥经营于此,无疑者盖以其忠而死,士人思之不置[不止],故名山以表之。不然,是山直堆阜之属。何以得名之、显如是耶!”
清光绪《嘉兴府志》载:“胥山,一名张山”,“有子胥祠,山巅有子胥墓”,胥山和伍子塘“山水皆以为名”。南宋张尧同《嘉禾百咏·胥山》诗云:”马革浮尸去,君王太忍人。此山空庙貌,何以劝忠臣。”
正是这座似乎已经不能称之为山、却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胥山,一直印证着伍子胥伐越扎营于此,死后又葬此山。胥山上原有伍子胥墓,山下有伍相国祠,祠前有一方亭,亭中置一碑,镌刻伍子胥相国之功德,还有凝望水溪的石龟等。山之西有磨剑石,据说:磨剑石长三四丈,是一块很平整的巨石,中有一道极深的剑痕。
试想一下,在年前,吴王夫差赐子胥宝剑,子胥自刭死,在吴国首都吴(今苏州)的百姓敢明目张胆的祭祀伍子胥吗?只有远离吴国首都的胥山百姓才有可能暗落落地祭祀伍子胥。后来,越王勾践一方面要感谢吴王夫差赐杀了伍子胥,另一方面敬重伍子胥侠胆忠心,才会有杀马祭胥、龙舟竞渡这些祭祀活动。吴国被越王勾践复仇吞并以后,吴国的百姓更加的怀念伍子胥曾经的功绩,才开始了大面积的端午祭祀伍子胥。
因此,具有年吴越传奇故事、伍子胥曾经练兵之地的胥山,无疑是祭祀伍子胥的初始之地,也可以说是中华端午文化的发祥之地。
嘉兴自古以来,过端午就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端午民俗已经成为流淌在嘉兴这座城市血脉中的重要“基因”,因此,嘉兴也是全国首个“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兴的端午民俗文化节是国家批准同意保留的地方传统文化节庆。
端午文化已经成为嘉兴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的起源可以说跟伍子胥、跟胥山不无关系。
因此,我们认为,没有伍子胥,就没有大桥的胥山,也就没有嘉兴的端午文化。
胥山,就是嘉兴端午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端午文化的发祥地。
如今,在胥山遗址公园一期建成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好“胥山”这一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在尽量保持其原生态的同时,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端午文化展示地,让胥山成为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弘扬嘉兴端午文化的重要原点和支撑点,同时借助端午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来重塑胥山。
通过胥山遗址公园二期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展示嘉兴作为端午发源之地、集大成之地的独特魅力,形成“过端午,到嘉兴”的城市品牌,让胥山端午文化成为嘉兴城市别具一格、最为鲜明的个性和特质。
试想,如果我们在胥山残存的山脚下规划建设“胥山端午祭坛”,让胥山真正成为端午祭祀的初始之地,成为每年嘉兴乃至将来全国性端午祭祀之地,更好地丰富和发扬中华端午文化,那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