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烟雨江南,又到端阳,逐水而居的江南人家,包粽子、挂菖蒲,饮黄酒、佩香囊。“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北宋文学家苏轼笔下描述的节日场景,正在各地热闹上演。当然最少不了就是端午节美食。在浙江绍兴,绍兴人端午节吃什么?在绍兴,端午节和清明、中秋、春节一样,被视为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无论吃喝、穿戴还是出行样样都有讲究。一起来看看端午节绍兴的特色美食吧!
端午吃“巧果”
1、端午吃“巧果”
中国的传统是在七夕吃“巧果”,以祈求慧心巧思。可是,绍兴却总在端午吃“巧果”。以前的时候,每当农历五月,便是小麦丰收的季节,端午恰逢此时,所以就流传下来了端午做巧果、吃巧果的食俗。诸暨人称之为麦花。诸暨人吃麦花,一开始是为了端午节给新出嫁的女儿“撑门面”,麦花必须做得漂亮,所以诸暨人剪麦花更像在制作艺术品。
端午粽子
2、端午粽子
与端午节对应的美食是粽子,端午节吃粽子传说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绍兴的端午粽,口味还不少。蜜枣粽、鲜肉粽、豆沙粽、灰汤粽。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小编每天早上的标配就是粽子!
端午吃汤包
3、吃汤包
吃汤包(即馄饨)为绍兴新昌端午节的特殊习俗。端午那天,新昌人虽然也吃粽子,但是很少有人包粽子,只见家家裹起汤包来。汤包是新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薄透明,肉馅鲜美,手工擀制的皮子薄而均匀,呈透明状,且比较有韧性。肉馅是由新鲜猪肉剃去肥肉和肉筋,手工剁成肉泥,配以葱、盐等制成。汤包因为皮薄,能透过皮子清晰地看到肉的鲜红。一笼热气腾腾又鲜美可口的手工蒸汤包,配上一些葱花,这看似简单朴素的搭配,却包含着新昌人特别熟悉的味道。
端午吃“五黄”
4、吃“五黄”
周作人曾写道:“端午须当吃五黄,枇杷石首得新尝。黄瓜好配黄梅子,更有雄黄烧酒香。”细细品读这首诗,绍兴人熟悉的端午“五黄”——枇杷、黄鱼、黄瓜、黄梅及雄黄酒都囊括其中。而近年来,带“黄”的美食在逐渐发生变化,除了前面提到的“五黄”,绍兴人在端午节还经常会吃咸蛋蛋黄、黄鱼、黄鳝、黄金瓜等。
端午吃绿豆糕
5、吃绿豆糕
与粽子、咸蛋相比,同为端午三宝的绿豆糕显得有些低调,却承载了一代代绍兴人的端午记忆。如今,绿豆糕的口味也尝试着新的变化,但传统手工制作老口味的绿豆糕仍是绍兴人心中的爱。
端午吃印糕
6、吃印糕
在绍兴上虞,印糕既是上虞梅雨时节的传统小吃,也是端午佳节,新老女婿去女方家走亲访友常备的礼物。订婚第一年,男方都要准备几十箱甚至是上百箱的印糕给老丈人以及亲朋好友作礼物。印糕,在上虞又叫做大糕,其中尤以夹塘出产的最为有名。手工印糕的美味在于它的馅,饱满呼之欲出,却被薄薄的米粉皮包裹着,夹杂流质的豆沙糖,小心地咬一口,然后慢慢吮食豆沙,流入唇齿之间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松软感。印糕从农历二月初就开始做了,端午时节是印糕最火的时节,当地“毛脚女婿”或者女婿上门必须挑大糕,送到丈母娘家去。以前是几十箱,现在比较考究,都是上百箱起定做的,这就是上虞人“望端午”的习俗。印糕一般是红色和白色,一般过节、送礼,都选择喜庆的红色,而城市街边推车卖的一般都是白色。
在绍兴,端午节也叫“女儿节”。因为这个节日,外嫁的女儿女婿必举家归来,俗称“望端午”。当天,不但得回家看望老爸老妈,同时携上一大堆礼物,其中糯米印糕是必备的。因为娘家人会把这些印糕分给三邻四舍,向人炫耀女儿女婿多孝顺啊。“望端午”是绍兴传统婚俗中的重要一环,一直沿袭至今。每到端午前夕,绍兴的“毛脚女婿”们就开始活络起来,家中长辈早早就帮“毛脚女婿”准备好了去丈母娘家“望端午”的大件小件,就等着挑了日子上门送去。
在越城区和柯桥区,城市里的“毛脚女婿”端午节上门,一般会为未婚妻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准备一些礼物,比如毛巾、扇子、绿豆糕等,未来丈母娘家就丰盛一点,会至少带上“五黄”中的“三黄”(黄鱼、黄鳝、咸鸭蛋)和粽子等。农村有些考究的人家,还会准备大白鹅作为“望端午”中的大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