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配合医生进行食疗
人的一生难免会生病,有病就要求医问药,为了达到疗效,往往需要其他方法配合治疗,如运动疗法、饮食疗法等,其中饮食疗法最为病人所看中,可谓老少皆宜,但如何配合医疗进行饮食,吃什么,怎么吃,常常让许多患者感到困惑,如果行事不当,反而可能加重病情,适得其反。因此,如何安排、调理患者的饮食,已成为现代医学治疗中的一个研究方向,在协助患者治疗、恢复健康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饮食治疗是患者治疗计划的一部分,人体若能每日摄取平衡的饮食,即可获得良好的营养以维持平日身体的健康,且在生病时可以加速身体的复原。许多疾病的治疗虽然属于医生的范围,但也与营养有关,在药物治疗期间或其他疾病治疗前后,若能在饮食中摄取适合病情的营养物质,更容易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早期病愈。患者常由于本身生理或心理的改变而影响了正常的饮食,同时又由于病情症状轻重的变化而消耗更多的营养物质,一直更难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因而延长治疗时间。人体缺乏营养素而与某些疾病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即使在接受治疗病情减轻后,如果仍不注意饮食营养及饮食卫生,患者亦会在短时间内再度复发,甚至使病情加重。饮食治疗的目的就在于避免患者由于饮食不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配合药物等治疗方法,增加疗效,恢复或维持患者良好的营养状态,以加速患者康复。那么如何进行饮食治疗呢?第一步,患者要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自己过去的饮食情况。第二步,要制定可行的饮食方案,其中包括饮食营养、饮食量等,是患者获取所需的营养量并补充由于医疗对患者的营养所产生的营养。第三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执行,在患者治疗的全部过程中,应始终如一地贯彻适合病情的营养饮食结构,食用有利于身体康复的食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第四步,评价,必须定期对患者的饮食营养情况与病情进行评价,从而不断根据病情制定新的饮食治疗计划,在治疗的不同阶段,都应根据病情反馈的信息,制定新的食谱,以适应患者身体对营养成分的需求,随着患者病情减轻和健康的恢复,逐渐过渡至正常的饮食及食粮。饮食治疗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认识疾病及疾病治疗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现在就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浅要分析一下这种误区存在的范围及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颅内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目前已成为人类死因中的第一位,素有“第一杀手”之称。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当患者感到自己患病之时,疾病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或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所以,在没有患病之前就注重预防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人们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讲,不是十分明确,对许多概念的理解十分模糊,以致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某一种药物的作用,或者片面追求表面的治疗效果,而忽视了病理的根本所在,这些情况很容易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更严重时还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比如说,有些患者认为:防治心脑血管病,只要常服降脂药就可以起到治疗作用。这就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理解。从医学角度而言,血胆固醇浓度过高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在了解胆固醇的危险性之后,许多老年人都自觉限制食用胆固醇较多的食物,更有不少人认为,利用降胆固醇药物能有效降低血胆固醇,可以减少发生循环系统疾病的危险,因而经常服用降胆固醇药物者也不在少数。可是,普遍服用降胆固醇药物并不能有效地降低心脏病发病危险,相反,不恰当服用药物还能带来许多危险。有关统计显示,心脏病患者服用降胆固醇药物,还有增加心脏病发病和猝死的危险。医学家们指出:对血胆固醇增高应该用控制饮食的方式来改善。除非血胆固醇浓度过高的心脏病人,一般不能依赖药物的作用,对于没有心脏病危险的人,切勿乱服降胆固醇药,即使有高血脂症者,也应由医生决定是否使用药物。盲目用药可能造成以下危害:降胆固醇药物在加速体内胆固醇代谢的同时,也会对机体组织和器官产生一定的损害;可能因服药不当造成血胆固醇过低;长期服药后,一旦停止用药,可能出现“反跳”,发生心血管意外。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胆固醇对人体的作用及其在血中浓度增高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必要服药时,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密切观察,适当服用。再以高血压的治疗为例,做进一步说明。目前,高血压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病患,一旦患病,将会使众多病人致残、致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民对该病的预防率与知晓率都很低,在发病人群中,使用降压药物治疗者,仅有5%的人血压获得满意的控制。据全国抽样检查15岁以上的总患病率高达11.6%,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已成为人们常见病之一。高血压病是一种可以控制,但不能根治的严重心脑血管慢性病,只有坚持长期降压治疗,并结合非药物治疗(限盐、戒烟、减重、运动等)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才能得到保护,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卒中、心肌梗死、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