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三天假到来的快乐日子里,我得和你们聊聊 [复制链接]

1#
全文共字阅读完成大约需要6分钟放!假!啦!在大家打算开开心心吃粽子、过端午之前,我控制不住地想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童年。

不知道大家和我是不是同一年代的人哈,但估计就算和我不是同一年代,也一定看过这部神剧——

没错,就是它——《新白娘子传奇》。说它是神剧可一点都不为过,无数个暑假,电视里都循环播放着它,就算从现在的审美看来,这部剧的剧情、配乐、服装、妆容、道具、场景,都是值得细细品味和赞赏的。我小时候也酷爱看这部剧,还常常把白色床单披在头顶再插根筷子,假装自己是白娘子。然而,不得不说,这部剧也形成了我最大的童年阴影。这个阴影就和端午节有关。北方的小伙伴可能知道,每年端午我们除了会插艾叶、吃粽子,还会系五彩绳、戴香包,还会在小朋友的耳朵眼儿、脚心、眉心点上点儿雄*酒,大人可能还会喝点雄*酒,用来辟传说中的五毒,也就是蝎、蛇、蜈蚣、壁虎、蟾蜍。所以我们北方小朋友从小都知道,蛇蝎之类的毒物可是最怕雄*的啊。可是,看到许仙在端午节傻了吧唧硬要劝白娘子喝下辟五毒的雄*酒时,我那个着急呀:人家自己就是蛇,还辟什么辟,你不是许仙,你是许大傻子!更可怕的是,我们善良美丽的白娘子禁不住自己官人的苦苦相劝,竟然把雄*酒喝下去了,眼泪都忍不住要掉下来了:哎呀呀呀,千万别喝呀,会毒死自己的!!!没成想,我还是太单纯,这雄*酒怎能毒死千年道行的白娘子,它只是把许仙吓晕,哦不,吓死了。不止是许仙,想来当年这个镜头也吓到了不少小朋友吧。回想起当年那个经典镜头——许仙拉开床帘,一条巨大的白蛇张着大嘴从床中抬起头来——我至今仍心有余悸。(不瞒各位,我贴图的手都在微微颤抖)以至于从那以后,我对任何粘上“蛇”的元素的东西都会敬而远之——木头做的蛇、塑胶做的蛇,甚至是书上蛇的照片,都能让我瑟瑟发抖,胳膊上冒出肉眼可见的鸡皮疙瘩。至今我给小婳讲有关可爱的小蛇之类的绘本时,都要强压内心的不适感。那是一种从童年时期种下的真实的恐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恐惧,比如我怕蛇,小婳爸怕高,还有很多人怕打针。很多人可能会说:只有小朋友才会怕疼而怕打针,大人怕打针那就是矫情。非也非也!我亲眼见过一个平时拿手术刀的外科医生生病扎针时,在护士站嘶吼:“我求你了,我宁可被开一刀都不想打这个针了!!!”那不是单纯地怕疼,是对针接触皮肤那一刻的一种真实的恐惧,是对针头本身的惧怕,还有一个学术一点的名词来描述它——尖锐物体恐惧症。最近,上海一位妻子因为在打疫苗的时候过于惧怕没有办法配合工作人员而被自己的老公殴打。看到视频上的女士绝望地擦着眼泪,我的心都揪了起来。奇怪的是,下面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评论:“就是矫情,多打几次就好了!”“耽误工作人员时间,我看她就是故意的!”“看这个样子,我要是她老公我也忍不住打她!”“哪就那么害怕了?捂住眼睛不就行了!”仅仅因为她是个成年人就不许她怕打针?这是多么大的恶意!这段时间关于大S和汪小菲离婚的风波也是闹得沸沸扬扬,一直以来他俩的两岸婚姻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我其实更感兴趣的是他俩在教育一儿一女方面的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汪小菲是典型的大直男,北方男人,和很多爸爸一样,认为女儿就要宠着,儿子要糙着。大S虽然因为富养女儿、剥虾言论等被很多事情网友诟病,但有一件事,我是忍不住要给她点赞的。记得有一次看大S参与的一档综艺节目,里面有这样一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在外录制节目的大S,得知台湾发生地震,立刻致电家人,接电话的是汪小菲和他们的刚满3岁的小儿子。大S柔声问道:弟弟~你今天有没有感觉到地震?快跟妈妈讲,你怕不怕?

软萌的弟弟也真实地回答道:“怕~”

一旁的家人补充道:“他哭得很大声~”

正在大S准备安慰之际,爸爸汪小菲强势登场:

你有哭?

你一男孩子,地震有什么可哭的?

感觉弟弟这时也是懵掉了,一直没出声~~

不过大S此时立刻制止了汪小菲:

并且,她非常智慧地用自己的方法化解了弟弟的恐惧——送给弟弟一个“魔法亲亲”,让他放在自己口袋里,害怕的时候想到这个,就不再害怕了

同样是面对孩子的恐惧,爸爸的做法是否认、不屑,而妈妈的做法简直是堪称教科书一般的操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克服的恐惧,面对恐惧,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恐惧只是一种情绪,情绪不分好坏,我们要识别它、接纳它、正视它,如果它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我们还要采取适当的办法去克服它,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恐惧是儿童期必定会经历的一种情感,恐惧感的出现意味着儿童长大了。

儿童的原始恐惧一般出现在2~5岁,导致儿童心生恐惧的原因有很多种,并且都属于正常现象。

那恐惧感的产生对孩子的积极意义是什么呢?

法国的马塞尔·鲁福教授认为:恐惧成就思考。

孩子只要掌控了内心的焦虑情绪,便能坦然面对新的挑战。比如,孩子因为害怕摔倒,所以必须学会走路;因为害怕生病,所以不得不鼓起勇气注射疫苗。其实,孩子内心恐惧感最盛的一个阶段也是他成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

可能有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儿童的故事书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怪兽或恐龙的形象,它们大多长得不太好看,甚至有些面目可憎,但它们大多却都有着一颗脆弱的心灵。

孩子们总是异常喜欢这些形象。因为它们和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那么地相像:易怒、贪吃、鲁莽、胆小……每个孩子都能从不同的怪兽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孩子还非常喜欢与怪兽战斗,而且最后的结果总是自己战胜了怪兽。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每一次与面目可憎的怪兽决斗时,都意味着他正在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

孩子每一次战胜了恐惧,便意味着一次荣耀,这份荣耀将伴随着他继续迎接新的挑战。

因此,恐惧感的产生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正常的,与男女无关,它是孩子心理发育平衡的一种体现。孩子在一次次产生恐惧和克服恐惧的过程中,渐渐学会了自如地掌控内心的恐惧,直至心理发育成熟。

很多成人仍然无法克服的恐惧,其实大多数都是源于小时候自己的情绪没有得到接纳,自己也从来没有得到过关于克服恐惧的帮助。

那怎样帮助孩子在童年时期就克服恐惧呢?

在大S家的这个小插曲中,大S就做得非常智慧。

第一步,她及时察觉了孩子的恐惧。在得知地震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想到,孩子可能会对此感到害怕,于是赶紧打电话询问,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怕”。

第二步,在孩子说出“怕”之后,她并没有像爸爸一样否定孩子,而是认同了孩子的感受,这一举动能很好地让孩子明白,“怕”并不丢脸,“哭”也非常正常,这帮助孩子很好地释放了恐惧感,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在同一个节目中,阿雅因为恐高症不敢在热气球中站起来时,大S也表示过,不要强求,要“尊重别人的恐惧”。

第三步,在认同孩子的恐惧之后,作为父母,非常有必要帮助孩子克服恐惧。于是,她送出了自己的“魔法亲亲”,让孩子“放在胸口”,这样孩子下次害怕的时候,只要想到有妈妈的“魔法亲亲”在口袋里陪伴着自己,他就能勇敢地面对、努力去克服。

当然,这只是对3岁多的孩子采用这种方法,对再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采用别的方法。比如重复地给孩子读有些恐怖的童话故事,陪伴孩子去参观那些他曾经害怕的地方,去抚摸曾经令他困扰的物品。如果孩子无法做到这些,那就耐心地陪伴和等待,一旦孩子成功克服了某种恐惧之情,请不吝夸奖。

察觉—认同—帮助,不只是面对恐惧,面对很多其他影响孩子正常生活的情绪,父母都可以通过这个万能公式给帮助孩子一步去面对和克服。

有一本书叫《深井效应》,这本书的作者哈里斯医生结合临床实践和份案例研究,揭示了童年的创伤会对未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孩子生长落后怎么也追赶不上,成人减肥多次却总是在复胖,这些看起来纯粹是身体上的原因,实际上都与他们童年或婴幼儿时期遭受的创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不仅是哈里斯医生寻找一些疾病源头的探索之旅,更是给父母、教育者和整个社会敲响警钟,让我们明白避免童年的创伤是每位养育者的教养底线。

孩子童年的许多情绪、许多对大人来说不值一提的小事,如果不能正确对待,都可能为他的心理发展和未来的健康埋下巨大的隐患。

我们成人能做的就是从源头上发现、关爱、治愈,这才是孩子将来幸福健康的前提。

—Theend—

参考资料:

1.马塞尔·鲁福《养育圣典:0~6岁实用养育百科》

2.娜丁·伯克·哈里斯《深井效应》

3.视频来源:抖音博主“四川观察”

4.图片来源:百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