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午节,白娘子为什么要去盗仙草 [复制链接]

1#
中医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50275.html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今天就是期盼许久的端午节了,端午习俗,历史悠久,了解一下~

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最初与远古先民祛邪、除毒、避瘟、止恶等观念相关。到汉代,与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七夕、重阳、腊日等中国传统节日一起形成定制,延续至今。

端午节习俗众多,与节令气候密切相关。煎兰汤沐浴、采制草药、采菖蒲、艾叶、悬于臂镇祟辟邪、制作雄*酒、祛毒杀虫、贴天师符、挂钟馗像、佩香囊、系五色丝、吃粽子、赛龙舟等等。

端午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蛇怕端午?

每逢端午,节气变化,蛇虫繁殖,毒疫易生。而这时候又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古代讲究阴阳平衡,阳气极盛会物极必反,阴气就会产生。所以古人将端午视为“恶日”。孟尝君生日正逢端午,所以父亲不要他;宋徽宗因为这天出生,也从小被寄养宫外。

有“恶”就要避。所以端午就形成了各种驱邪习俗,比如插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还有撒雄*。剧里表现青白二蛇怕端午“热气”,其实盛夏不是更热?这里的“热”,应该正切“极阳”之意。但现代实验证明,“雄*驱蛇”并不靠谱。在古代,雄*的实际功效也主要是杀虫。民间深信雄*驱蛇,恐怕也离不开“白蛇传”故事的推波助澜。

白娘子盗仙草

要说端午节的回忆,还记得白娘子盗仙草么?

《新白娘子传奇》中还出现了不少民俗风情,如清明、端午、婚礼、礼佛等等。其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端午白娘子饮雄*酒现原形一段了。

在《新白娘子传奇》中,临近端午,热气难耐,小青开始忍受不了。直到端午正午,终于现出原形。小青说:“这是我和姐姐一年一度大劫。”

话说在端午节的那一天,时人都有喝雄*酒辟邪的风俗,白娘子因为不胜雄*酒力而现出蛇形,将许仙惊吓致死,唯有昆仑山的仙草尚能救得其性命,于是白娘子冒死盗取昆仑山南极仙翁的仙草灵芝,最终将许仙救活。

仙草·灵芝

灵芝,素有“仙草”之称,灵芝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李时珍称其为之上品。药王孙思邈据记载也长服灵芝,岁无疾而终。

灵芝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多部药典古籍里皆有安神养心,调理睡眠的记载。现代医学发现,灵芝中的萜类、多糖成分,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特殊的多肽,自然提升睡眠质量。

灵芝孢子油是灵芝的精华部分,富含三萜类灵芝酸、不饱和脂肪酸、有机锗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有效活性成分。

你有故事吗?

关于端午节的回忆,还有很多很多故事。

你或许看过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从开头的一镜到底,轻轻几笔,就进入了清丽脱俗的茶峒小城。《边城》就是用三个端午节作为时间线索,将翠翠与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串联展开来……

而真实的生活,该有很多故事,来说说你的端午节回忆吧,欢迎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品读相关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