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为民 https://m.39.net/news/a_6185486.html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这是唐代诗人文秀写的一首《端午》诗中的句子,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端午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三吕大夫,眼看自己的远大抱负不能实现,悲愤之余自沉汨罗江。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学财富。比如楚辞《离骚》等,是一位值得我们后世怀念的伟大人物。
至于在“端午节”期间的习俗,因为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不尽相同。在小编的故乡,京津冀一代,主要就是吃“粽子”。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几天,各大超市,食品商店,以及农村各个商店门口,都摆放着各种口味的“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料有豆沙、枣泥、红小豆等,用宽大肥厚的芦苇叶子包裹,煮熟后蘸着白糖吃。
而到了我国的南方地区,各种习俗比北方丰富多彩。南宋诗人陆游,在他的《乙卯重五诗》中,有一句是这么形容“端午节”习俗的,“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在我国江南有些地区,不仅有吃粽子的习俗,还有在高高的帽子上插艾草,喝雄*酒等习俗。插艾草是为了辟邪保平安,相传与唐末*巢起义有关。
*巢在行*途中遇到一位大嫂,怀里抱着一个大孩,手里领着一个小孩,奔走在逃难的人群中。就问大嫂缘由,大嫂说大孩是大伯的孩子,小孩是自己亲生的。如果来不及跑,就把小孩放弃,抱着大孩逃命。*巢深受感动,告诉大嫂在家门口插上一束艾草,起义*就不会伤害他们。结果大嫂告诉了全城的百姓,使全城百姓免受刀兵之苦。这一习俗,流传至今。
“端午节”不仅是百姓的节日,也是诗人们的盛会。许多诗人纷纷挥毫,为这个节日留下很多名篇佳句。唐代李白、北宋欧阳修、南宋陆游等诗词大家,都写过“端午节”的诗篇。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一首北宋词人苏轼写的一首《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公元年,苏轼被贬到惠州,任辽远*节度副使,这时的苏轼,已经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转眼到了第二年的端午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孤苦伶仃的“东坡居士”,遥想远在千里之外家乡的亲人,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浣溪沙端午》。
端午节,已经进入了夏天,天气已经很热了。微微的汗水,湿透了美女身上穿的碧绿色的绢纱衣服。这里端午节习俗,少女们用芳香的兰花汤沐浴。致使这里的河水,都弥漫着胭脂的芳香。诗人虽然多年被贬,谪居外地,好在有侍妾朝云,陪伴在自己身边。苏轼带着朝云,也参加了当地“浴芳兰”的节日盛会。
朝云也像当地的女孩子一样,用五彩细线缠绕在粉嫩的手臂上,把小小的“赤灵符”插在高高的云髻上。诗人和朝云姑娘,一起度过了一个生动别致的“端午节”,两人相约白头偕老,地老天荒。而这个快乐的“端午节”,却成了朝云姑娘,人生中的最后一个端午节了。因为次年,朝云姑娘就因病在惠州去世了。苏轼还亲自为了写了墓志铭,并且做了几首诗以作纪念,当然这是题外话,暂且不表。
苏轼的这首《浣溪沙端午》,其实是一首“民俗诗”。诗中描写了在广东惠州地区,端午节期间,除了吃粽子还有另一个习俗,那就是“浴芳兰”,用泡着芳香兰花的清水沐浴。洗去身上的“晦气”,神清气爽地过一个愉快的“端午节”。这就是诗人眼中的“端午节”,大家谁还记得哪些“端午节”的诗词,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不慎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