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月初五,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复制链接]

1#
视频网站免费vip账号 http://www.jpm.cn/article-123588-1.html

端午安康

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端”是开端,因汉历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二月为“卯”......)顺次到五月就是“午”,

故五月也称“午月”;而“五”又为阳数,所以端午又叫“端阳”。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因其月、日均为五,五五相重,故又称“重五节”,届时都吃粽子,故又俗称“粽子节”。

端午节,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重要节日之一。据《礼记》中记载说:“仲夏之月,是月也,命有司(指执掌祭祀大权的古代巫师)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登山川百源之时,要画着绘有‘龙’图腾的船只,到江河湖海中去献祭”。即装着粽子等食物,祭拜后将食物投入江中,以供龙(神灵)享用。

关于《礼记》中所说的“仲夏之月”,据西晋周处所著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蒸鹜角黍”。由此而知,“仲夏”即“端午”,“端午”即“仲夏”。而“角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粽子”。另外,今人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一文中也指出:“端午之起源,乃我国古代南方吴越盛行的图腾祭祀之节日”。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节说法

地腊之辰

地腊,道教五斋祭日之一,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挂钟馗像、天师像,以驱*崇。《云笈七签》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

明·叶宪祖《碧莲绣符》诗:“天中令节欣相迓,地腊灵辰福转加。”明·夏完淳《端午赋》:“地腊谁传,方舟不渡。”

恶日之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纪念屈原说

传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节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南方比较盛行,北方的水比较少。这个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有也人认为划龙舟是为了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2、吃粽子

吃粽子也能看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南方大都吃肉粽,北方大都吃枣粽,谐音为“早中”。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现在也有家长做枣粽给考生吃。

3、佩香囊

香囊内一般装有朱砂、雄*、香药,不仅有驱蚊虫的作用,传说也有避邪驱瘟之意,并且也很美观。一般挂在蚊帐的两侧,小孩的手腕、或脚踝、或佩戴在颈部。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4、悬艾,挂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人们在端午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水,饮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虽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很有医学依据,这些活动也反映了老祖宗的聪明才智。

5、贴天师符,悬钟馗像

早在北宋时,民间就流行端午画天师符,明清基本上沿袭了这一传统,每到端午节,“市肆间用尺幅*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人们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可见,明清时期粘贴天师符咒已经成为端午节的通例,甚至直到现在,江南一带五月刚开始就在厅堂内张贴天师符、悬钟馗捉*图等,直到六月初一才取下。

6、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以五色为吉祥色,所以端午节除了做香囊外,还会编五彩绳,系指孩子的手腕、脚腕。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据说有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点雄*酒

说道雄*酒,很多会想到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是的,雄*酒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可以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酒。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节与道教

在中国传统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而五月初五,也是道教的地腊日。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被认为是端午习俗的一大起源。

腊,古称“蜡”,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即传统的祭祀神农和祖先的重大典礼,秦汉后祭祖和祭百神的蜡礼合而为一,腊为岁终祭众神之名。腊祭原置于农历十二月,此月称为腊月。南朝时,将腊日定于十二月八日;后来道教在《赤松子章历》卷二将其含义扩大,把全年分为五腊,全称“五腊日”,即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七月七日道德腊,十月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八日王侯腊,是道教祭祀祖先、集会建斋的重要日期。

在《道书》中,地腊成为祭祀祖先和请求赎罪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地腊节之名也因此而来。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掌管**的酆都北阴天帝,在五月五日考校**,以该**现在人间的亲戚所做的善恶,作为确定**罪、福的依据。只要通过法力和祭祀仪式,才能减轻其苦。

地腊节的主要宗旨,是祭祀祖先。追溯其源,为中国远古时期原始崇拜中的**崇拜,而此正是道教的核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道教曾成为国教,其教理深入民心,因此五月初五的地腊祭祀活动,融入端午节俗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端午节有时还称为浴兰节、蒲节、女儿节。因为古代有于是日兰汤沐浴的风习,故称。五月又称蒲月,端五则称蒲节,这是因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五又有悬蒲于门首、或以菖蒲浸制药酒饮用之俗。菖蒲、艾蒿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艾蒿历来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厌胜之物。艾人早见于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该书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虫归地府。”这段俗谚生动描绘了在天师在端午期间为百姓驱魔求安的形象,可见在百姓心中,将天师和端午联系在一起由来已久。天师指道教法师张(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俗传他善于捉*降妖。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的天师艾说道,“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画天师》引《岁时杂记》说:宋代的端午节,京都的人们除画天师像贩卖外,又作泥塑的张天师像,以艾为须,以蒜作拳,置于门上,称“天师艾”。

此外,更著名的是艾虎。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有的则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叶。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玄门道教#

转自青城山道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