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遵义日报
钟金万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遵义民间又称“端阳”或“端阳节”。过年有“小年”“年”“大年”之说,端阳也有“端阳”“大端阳”之分。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或端阳,五月十五称大端午或大端阳,一般农家都重视过端午或端阳。
年,国家将农历五月初五确定为法定假日。
在遵义,端午节这天,有些人家悬挂菖蒲、艾草于门楣驱邪迎吉,小孩戴香包、缀布猴、挂铜钱或独瓣大蒜头于胸前,也有佩戴用斑竹笋壳折叠后用彩丝线缠就的三角花鼓之类的饰物。多数人家在节日前一天采摘粽叶,包粽子,于端午早上食用,也有吃艾草煮鸡蛋、煮(或蒸)大蒜或咸蛋的。
端午这天中午一般吃饺子,下午全家聚餐,饮雄*酒,可管一年,俗谚有“饮了雄*酒,病魔都远走”的说法。有的人家还用雄*酒抹小孩的面部,意为避疫、驱蚊、杀虫和逐蛇,这一习俗源自《白蛇传》里的传说。还有用大蒜水浇洒屋前房后的,以免蛇虫蚂蚁接近。
有的人家在这一天全家登山漫游,谓之为“游百病”,妇女当日以艾草扎石榴花斜插云鬓,沿途采集柴胡、千里光、金银花、夏枯章、何首乌等草药,她们认为这天的树叶、百草都是药,采回家煎水洗浴能够健身防病。
相传端午这天采摘的百草都是药物,民间有“五月端午草,百草都是药”“端午节前都是草,端午到来都是药”的说法。这天早晨采集艾草、菖蒲回家,悬挂于门窗上,并取艾叶塞于衣服纽扣间,以此避邪。也有人把艾枝扎成“艾虎”“艾狗”悬挂于堂屋大门上端,大门两侧以挂菖蒲为剑,用红纸书写“端阳五月五,天师骑艾虎;手提菖蒲剑,扫邪归地府。”20世纪80年代以来,戴艾叶、扎艾虎、喝雄*酒的人家渐渐稀少了。
端午这天,粽子煮熟后,一般人家都要用粽子祭祀先人和屈原,点香烛,烧钱纸,敲磬,俗称“醮老人(祭祀已故亡灵)”。随后,才能开餐吃粽子。
说起端午节的诗句,清代遵义著名诗人莫友芝的《咏乡里端午故事四首》在当地最为有名。他的《雄*酒》这样写:“雄晶煜煜照荷囊,屑入蒲尊乱郁香。一样青红儿女节,额*添得晚来妆。”他的《粉蒸肉》这样写:“闻道三闾(指大诗人屈原)祭脯空,故教蒸粉误鱼龙。不知稻粉荷衣制,可抵花绿楝叶封。”他的《猢狲(猴子)》这样写:“五色斑斓小沐猴,翠发花褓配嬉游。无端走上邻翁背,到处逢人笑不休。”他的《游百病》这样写:“彩丝花线葛衣轻,百病消除斗此行。摘得满怀新样草,晚风吹落赌筹声。”这些诗句,把遵义人的端午习俗描绘得惟妙惟肖。
不仅如此,端午节还有诸多民俗文化,比如女婿须于此日拜望岳父岳母,否则会被视为婚姻有变故;比如民间还有诸多的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端午不包粽,这点不痛那点痛”“端午喝酒放雄*,雄*酒把老蛇防”“庄稼老儿辛苦,全望端午”“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生在端阳,死在重阳(此谚指蚊虫)”“五月端阳,*泥巴脚杆开始上场”“端阳有雨是丰年”“吃过端午肉,塘口紧紧筑”“有心拜端午,六月都不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