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忆屈原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IT之家6月7日消息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软媒时间

一、关于端午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共有多种说法,小编这里选取了影响最大的三位:屈原、伍子胥和曹娥。

1、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

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史料记载,公元前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像▲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前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先祖伍举,以正直进谏楚庄王而得名声,因此其后代于楚国亦有名声。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国被迫害,投奔吴国。受吴王阖闾重用,大破楚国,北镇齐晋,南服越人,官拜相国公。

吴王夫差继位后,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抗越”的主张,前年便赠伍子胥剑,赐自尽。子胥愤恨自刎,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队灭掉吴国。

吴王夫差极怒,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由于伍子胥尸沈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3、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庙▲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公元-),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江为曹娥江,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

另也有传说认为曹娥是五月五日投江,而没有追究其父的溺江时间。

端午节习俗

吃粽子

粽子是大中华地区、日本关西至北陆地区、越南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每到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亲友之间还互相馈赠。

粽子古称筒粽、裹粽、角黍、黏黍。关于粽子的源起,人们普遍认为是为了追念伟大诗人屈原。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到了唐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风味小吃;明清两代,粽子更是成为一种吉祥食品。

划龙舟

在大中华地区、日本、琉球,端午节会划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其实东亚地区的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如姑苏就以龙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习俗。

悬香草(菖蒲、艾草等)

伴随着端午节的到来,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人们喜欢在家门口放一把艾草,意味着驱虫辟邪。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雄*酒

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炮制的白酒或*酒,华人一般在端午节饮用。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

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把五彩丝线缠在手腕或挂在身上,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

驱瘟疫、瘟神

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瘟神降临,或是恶*邪魔附于人体所致,故人们于这天以不同的方式驱除瘟疫和恶运,人们会在这天贴神符,以避邪驱魔。

驱五毒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避害病。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二、关于粽子

中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除了传统节日流传下来的习俗,每个传统节日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特色美食,各种节日美食成为传统文化最通俗的载体,将传统节日风俗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吃”一起延续下来。比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等等。

提起端午节,大家能想到的美食首先就是粽子,而吃粽子也成为了端午节的象征。

上文已经提过,粽子又称“角黍”、“角粽”,是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

具体来说,北方的粽子通常为枣馅或豆沙馅,南方则以肉馅为主,因为佐料的不同,这些粽子也拥有完全不同的口感味道。

甜粽子▲

肉粽子▲

不少小伙伴对于喜爱甜粽子还是肉粽子争论不休,作为一个吃货的小编我很是费解——难道你们真的不能两者都接受吗?

三、关于屈原

讲真,提起屈原,小编首先想到的并不是端午节,而是他写的那一首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治抒情诗——《离骚》。

《离骚》让我如此印象深刻的原因只有一个——它实在是太难背了。

先上两段大家回忆感受一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据百科的资料显示,“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记得小编还是个高中生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背诵这篇诗歌,小编我折腾了整整一个星期都没背过,甚至现在还能回想起那些恐怖的晚自习,我们抱头捂耳、眉头紧皱,眼睛看着书本,脑袋却飘向了汨罗江——有多少人背过了我不清楚,反正最后,我一个字都不认识了。

自从尝试背诵屈原之后,往后的文言文、古文,全文背诵似乎都变得特别容易。

但是,每每想起那段时光,我总能想起一句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和屈原都是。

四、写在最后

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每逢端午节总会让我足足兴奋一周,不仅因为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粽子,还因为那时候的生活很单调,在互联网没有普及、手机还是个稀罕物的年代里,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这些传统的节日就成了我们最期待的事情了。

对于大人们来说,端午节意味着古老文化的传承、家人的团聚、对未来生活美好的期盼,而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端午节则意味着要吃粽子、大门上要插艾草、手上要戴五彩绳,虽然那时候我们不懂里面的含义,但这些事情,总会让我们兴奋很久。

时间飞梭,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长大后的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小时候每逢过节的那副傻模样,时间在变,我们也在变,但那些传统节日总会在每年的那一天如约而至,朝你打一个招呼:嗨,我来了,你还好吗?

IT之家的小伙伴们,关于端午节、关于粽子,你们又有什么想要说故事呢?

关于端午节诗词歌赋:

南歌子·游赏

宋代: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唐代:权德舆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

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南乡子·端午

宋代:李之仪

小雨湿*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端午日

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和端午

宋代: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五月五日

宋代: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小重山·端午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本文原出自年《今日端午节:在香甜的粽子里,回味那些动人的事》,有改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