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1.html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的许多民俗都与卫生、健康、驱毒相关,则相当于担负起了古代社会公共卫生防疫功能。
现代科学认为,到了端午这个时间,天气逐渐变热,又遇梅雨季湿气重,蛇、蜈蚣等生长于潮湿阴暗环境的生物开始活跃起来,各种致病菌滋生,蚊、虱、跳蚤等各种害虫也开始频繁活动。
在当前疫情还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勤洗手、戴口罩、食物煮熟等都是现代的防疫手段。那么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当人们遇到需要防护的情况,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我们从端午的民俗来看看,古人面对防疫防护,有什么方法?
1
蓄兰沐浴
这是对端午节风俗最早文献载录的内容,故古代端午节又称为“浴兰节”。
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广东有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者,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此俗至今尚存。
古人认为沐草药浴不仅可以清洁,也有一定的治病作用,譬如对某些皮肤病。民谚“洗了端午澡,一年身上好”。这是针对五月这个“恶月”所采取的积极防治措施。
2
挂艾草、菖蒲
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是端午节流传最广的民俗。
艾和菖蒲都是中药,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环境,因而衍生出“禳毒辟邪”的含义。
人们挂艾草、菖蒲,主要寄托保健祛病的愿望,如山西解州一带端午节戴艾叶称为“去疾”;陕西同官一带端午以蒲、艾插门称为“镇病”。
3
采药
采药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夏小正》传:“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浙江桐庐、湖北监利等地均在端午有上山“采百草”之俗。因端午前后许多草药茎叶成熟,正值采收时节,故形成此俗。
4
系百索子
早期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称“百索”。古人认为五色丝象征五龙,以镇五毒。之后相沿成习,绳子的编制样式更加多样化。
5
艾虎
配饰是由后世因挂艾草和系百索衍生出的种种佩饰。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
6
香袋
香袋又叫香囊、香包等。古人认为将五色丝与具有杀虫作用的中药雄*结合起来,可更好地表达祛邪毒的意义。现在的香囊内容物已复杂得多,除雄*外,还常装入一些苍术、白芷、菖蒲、川芎、藁本、甘松、山柰、冰片、樟脑等芳香中药,使这些药袋具有更好的祛毒防疫效果。
7
雄*酒
端午饮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谚云:“喝了雄*酒,百病远远丢。”
雄*是一种矿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古人认为雄*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常用来治皮肤病。
雄*酒有毒,饮用有一定危险性,人们就改在五月五日前后以雄*酒洒在墙壁门窗来达到驱邪杀虫的目的;小孩则涂抹在额头或手足心,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酒在小儿额头画个“王”字,因“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借虎威以镇邪。
8
赛龙舟
古称“竞渡”。“赛”和“竞”,一般是体育竞赛的用词。古人在端午时节采用龙舟将邪恶、灾瘟从河道送走。
划龙舟时,大船需要36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共需要48人。跟随鼓声,划船者节奏或快或慢,划船现场鼓锣喧天,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9
其他体育竞技类活动
端午节的体育竞技类活动还有比武、荡秋千、打马球等。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
端午是各个节日中民俗花样最多的节日,从上述主要习俗看,核心内涵就是——清洁祛毒,健身禳灾。
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水,杀菌防病。避恶去毒,并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实在可算是我国传统的卫生防疫节。
对于传统节日,延续历史,取其精华将其发扬,或许才是过节的重要意义。
乔治白秉承服育文化理念,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传统习俗的传承意识。
乔治白,重新定义中国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