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知识分子哪怕在权力之下ldquo九死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科医院医师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

文kuang

编愈嘉柏果

又是一年端午节。一说起端午,总是绕不开“爱国”和屈原。按通常的说法,屈原很伟大,因为他是中国最早、最有名的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地球上恐怕再找不到第二个诗人能像他一样,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放假三天。而屈原其实很复杂,要真正理解他,至少需要三个维度的考察——爱国主义、知识分子和贵族精神。这些认知不仅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理解它们不仅关乎史观与史实,更关乎现实甚至未来。Ⅰ端午节的起源与爱国主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在农业社会,这一时节关乎全年收成,但偏偏又是洪水和瘟疫弥漫的仲夏。所以在民间会有祭祀和祈福的活动,悬挂菖蒲艾草、喝雄*酒、赛龙舟都与之有关。然而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对端午节的基本印象,只剩下“爱国”这个精神图腾——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身体力行真爱国。他敢于讲真话,敢于和国君及世家大族对着干。然而他再怎么鞠躬尽瘁,赤心昭昭,也敌不过小人日复一日进谗言,终失了楚王的信任,被流放远地。当强秦攻占楚都,屈原看着国破山河沉沦,悲从中来,怀抱沙石沉江殉国。他这一跳,成就了一个文人的风骨与傲气,也在众多国人心里留下了对“爱国”最朴素的认知。端午节的起源,还有一个说法——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伍子胥本是楚国人,楚王杀他父兄,他逃到了吴国,助吴灭楚,还把楚王的尸体拎出来鞭打。这在今天就是妥妥的“带路*”,给外国人“递刀子”啊。伍子胥对吴国尽心尽力,但无奈君主刚愎自用,还有小人见缝插针,他终被冤杀。伍子胥死前留下凶悍遗言:“我死后,挖出我双眼悬于城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吴王大怒,把他的尸体扔进了钱塘江。而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如此,凶名赫赫的伍子胥,哪家帝王还敢在一个重大节庆让人们公然纪念他。所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纪念伍子胥”说不如“纪念屈原说”有市场,原因不言自明。有人说伍子胥这样才是真爱国,楚王昏聩,人民受苦,不如取代之。进而嘲屈原愚忠,为腐烂的*权陪葬,哪管身后洪水滔天。屈原也知道家国很糟糕,但还是不忍心抛弃它。他在《离骚》中感叹:“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中国历史上,像屈原一样的知识分子不乏其数。最近看了两本书,王人博老师的《年以来的中国》和赵越胜老师的《燃灯者》,书中提到的梁启超和周辅成两位先生,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屈原式的“爱国者”。他们完全可以抛弃腐烂、混乱的故国,凭才学在他乡谋一席之地。但是梁启超仍孜孜不倦为中国的现代转型寻找出路,王人博老师形容:中国的现代性价值,是梁启超心底不变的“压舱石”。而周辅成老师却在万马齐喑的年代,为困惑盲目的青年点亮了一盏寻求真理的灯。并在形而上的领域中,为国人命运的走向寻找答案。可见,爱国,不是爱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一个的人,并推动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才是最高层次的爱国。古希腊有普罗米修斯盗天火以温暖世人,今也有燃灯者,为我们驱散黑暗,带来启蒙的方向。这大概是屈原和他的爱国主义透过端午节留给今人最好的启示吧。

Ⅱ知识分子的桎梏:最是文人不自由

端午节纪念屈原,除了爱国维度,还有一个维度:屈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缩影。西方的知识分子追求极致的真理,有苏格拉底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也有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更有为科学献身的诸多先贤。反观中国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却总陷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独路。屈原的浪漫理想,被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描摹。贾谊借凭吊屈原,释放怀才不遇的焦虑;屈原自比美人香草,亦被汉代人解读为对君上的耿耿忠心;千古绝唱《离骚》,也成了鲁迅先生笔下“不得帮忙的不平”。屈原对价值、信仰、道德和良知崩塌的痛苦中,似乎总掺杂着未被权力接纳的不甘。傅国涌老师将此比喻为“屈原人格”,形容中国知识分子服膺于权力,这也是屈原之后两千多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王人博老师在《年以来的中国》中,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屈原人格”历程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写康有为的变法狂热,“无非就是把西方宪制的形式,和中国传统道德进行简单的嫁接,这本身就注定了它失败的命运。”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美国,时过境迁,当满清颓丧,革命到来,他无视时代巨变,依旧顽固复辟——从维新的变法派变成了守旧的保皇*。

可见,一个想让中国变好的知识分子,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想缔造从龙之功的旧体制“国师”。

而王人博老师笔下的严复比康有为更为典型。

严复翻译了《国富论》《论自由》《论法的精神》等现代文明经典,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摸到现代价值门边的人,但他依然走不出“屈原人格”的桎梏。

他反对革命,提倡保皇,不剪辫子,亲近袁世凯,甚至公开支持张勋复辟。严复的人格在现代文明和旧式知识分子间反复拉扯,但是后者占了上风。

王人博老师说:“严复不仅对文本作者的情景语境,予以翻译者的再语境化,而且对文本的真理性内容,也实现了语境的重置。严复的工作性质,是将隐匿在文本中的原理,进行了改变,以满足自己国家的需求,但是文本语境变了,意义也就被改写了。”

可见,严复虽然翻译西学,但是他的思想语境仍属于旧式中国;自由的严复不过是为守旧的严复寻求一条出路;他摆好了开眼看世界的姿势,可是人还站在古代东方的大宅门里。

从屈原到康有为、严复,再到当代诸多知识分子,即便在权力的打压下“九死一生”,也鲜有人能真正摆脱“屈原人格”。

这样的心路历程,无一例外地导向了一个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切思考,都必须转换成权力要求的命题才能彰显“价值”。但凡有点理想的知识分子,很难在日复一日真理与*治的博弈中,保持精神独立。

Ⅲ贵族精神:独立、教养、担当过端午节纪念屈原,贵族精神,当属最值得我们从这个传统节日和这位古代人物身上汲取的内涵。真正的贵族精神,与我们常见的富人用钱砸出来的富贵气息不同,它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自由的灵*,意志独立,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不为*治强权或主流意见所奴役;二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三是社会的担当,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屈原三者皆具。屈原是独立的,颇具现代所谓个人主义情怀。他在《离骚》里说:“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他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深感骄傲,从来没有因世情冷暖而变得凉薄或圆滑。屈原对待传统和道德极为看重。在战国时代那个最混乱、黑暗的环境中,在礼崩乐坏,攻城掠地,动辄坑杀的“最坏的时代”。屈原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美德和文化不受侵害。屈原的责任担当更不必说。看到楚怀王昏庸,他愤怒,指责怀王“荃不察余之中情”;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忍而不能舍也”;关怀大众疾苦,又是叹息又是哭泣。这样的屈原,维护一个精神贵族最高的信仰,上下求索,发出天问,只为他所看重的真理、良知和价值。这让我再次想起赵越胜老师在《燃灯者》中记述的周辅成先生,也想起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贵族。辅成先生生活于那个“想歪一点都是罪”的极端年代,但他仍能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的高度独立。他亲历时代浩劫,却仍能独立思考,当看到“那些直接或间接杀了千千万万无辜人民的人,有的还被称为‘最大圣哲’‘民族救星’”时,凄然落泪。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