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6.html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之意。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
高良姜
Gaoliangjiang
来源:
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nHance的干燥根茎。
夏末秋初采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地上茎、须根及残留鳞片,洗净,切段,晒干。生用。
产地/p>
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相关名字/p>
风姜、小良姜。
性味归经/p>
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性状鉴别/p>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高良姜
本品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5~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2~1cm,一面有圆形的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中柱约占1/3。气香,味辛辣。
主治病证:
1.胃寒冷痛。
本品辛散温通,能散寒止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每与炮姜相须为用,如二姜丸(《和剂局方》);治胃寒肝郁,脘腹胀痛,多与香附合用,以疏肝解郁,散寒止痛,如良附丸(《良方集腋》);治卒心腹绞痛如剧,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者,可与厚朴、当归、桂心等同用,如高良姜汤(《千金方》)。
2.胃寒呕吐:本品性热,能温散寒邪,和胃止呕。
治胃寒呕吐,多与半夏、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吐,常与*参、茯苓、白术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
使用注意:
阴虚有热者忌服。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2.《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一切沉寒痼冷,功与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0.5%~1.5%,油中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桂皮酸甲酯、丁香油酚、蒎烯、荜澄茄烯及辛辣成分高良姜酚等。尚含*酮类高良姜素、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
2.临床研究:高良姜、制香附、元胡各30g,姜半夏10g,共研末,每次3g,饭前温开水送服。治疗胃痛例,其中虚寒型75例,肝气犯胃例,治愈例,显效27例,有效13例(四川中医,,6:12);良姜、*芩、*柏、干姜各9g,附子8g,日一剂,早晚分服,6剂为1疗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数百例,全部治愈(临床医学,,4:);良姜、制川乌、制草乌各3g,北细辛2g,治虫牙、风火牙痛83例,全部有效(四川中医,,7:50)。另有用高良姜治疗心绞痛等。
附药红豆蔻
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galanga(L.)willd的果实。性味辛温,归脾、胃经,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用于寒湿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不欲饮食;亦可研末掺牙,治疗风寒牙痛。用量3~6g,入汤剂,生用。阴虚有热者忌用。
注:内容来自教材和网络,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相关阅读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小茴香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吴茱萸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丁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