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午随想 [复制链接]

1#


  “五月家家过端阳,盐蛋粽子与雄*。”时临仲夏,岁至端午。伴随着棕香,我的思绪如天上的白云,飘飘忽忽,时卷时舒。

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最初知道这些这是长辈和老师说的。五月初五为什么叫端午节,好像是我在小学高年级学习数学的时候,忘记一位姓什么的老师讲到阴历和阳历的区别时说到了端午节,他说,“端”有开头的意思。“初五”是五月开头几天中的一天,所以“初五”也可以说“端五”。

“端五”又为什么是“端午”呢,一直稀里糊涂的到底也没有弄清楚,今天早上给儿子说端午的时候,才从度娘上得知,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初午。”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五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和“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便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端午要吃粽子,咸蛋,儿时粽子,年年都是母亲包的。咸鸭蛋、咸鸡蛋也是母亲提前腌的。这鸭蛋、鸡蛋都是自产的,母亲会选一个结实的瓦缸,涮得干净备用。然后用一个大盆子把烧的草木灰用筛子筛出里面的结节、土疙瘩等,再加入凉开水、食盐拌匀,干湿适中的时候,把洗得干干净净鸭蛋、鸡蛋在拌好的草木灰里裹匀,放进缸里,腌渍起来。做咸蛋,是有技巧的,时间太早,等到端午,吃的时候太咸;迟了,未免又少了些成色,不够入味。母亲总是把时间、盐份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每年端午煮出来的咸蛋,咸淡适中,蛋*又都浸出了油,剥开,*爽爽的油直往外流。吃在嘴里,沙楞楞的,好吃极了。现在的大都是从超市买来的,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吃出母亲的味道的。

端午前一天,母亲会把糯米、花生、红枣、粽叶泡好,下午或者晚上开始包粽子。我们总缠着母亲早些包,母亲总是微笑着拿各种理由推说,其实我们都明白,是因为东西有限,怕包好了我们嘴馋闹着要吃。开始包粽子了,我们学着母亲的样子把粽叶叶片光滑的一面朝上,将叶子凹成漏斗状,加入适量糯米,用汤匙按压一下,再加入弄碎的花生、红枣,再次加入糯米,用汤匙压实,然后将两边的粽叶轻轻压下,裹严,用绳子捆住粽子。粽子还没有煮,似乎已经闻到香味,垂涎欲滴,但必须忍住,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吃。

端午那天,不用母亲喊,我们总是早早起来,母亲给我们兄妹几个系五彩线,挂上奶奶做的香囊。然后到河里去洗澡,我们小孩胆小不敢洗,就在河边的草丛里打个滚,乐乐呵呵就回家了,到家里奶奶还会把我们的额头、耳朵等处抹雄*酒。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只知道是为了防蚊虫叮咬。后来知道这也是有来历的: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酒倒入江中,说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果真没过多久,水面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了筋,剥了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那时我最怕往鼻孔里抹,只要耳朵、额头抹完,就立即溜之大吉,完全不顾奶奶在身后喊着:“回来”、“不要吃到嘴里”的话,就去吃粽子了。

吃完粽子,最有趣的就是上学校找同学去碰鸡蛋或者鸭蛋。那时端午节不放假,吃完饭拿着个鸡蛋、鸭蛋上学。偷着空找人碰,谁的最后破皮就是赢家。记得有一年,我去爷爷那里看到了一个石头做的鸡蛋,我也不管它是怎么来的,就把它偷偷拿回家,巴望着端午节去出彩。好不容易端午节到了,我把它拿到学校,不管鸡蛋、鸭蛋、鹅蛋,都是它的手下败将。我好不得意,上课悄悄摸索着玩,被老师发现收走了,老师拿在手里,看了又看,不禁笑出声来:“还真像个真鸡蛋,可以以假乱真了。”台下的同学立即明白了,发出一阵又一阵哄笑……

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端午是那样芳香绵长。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撇开浮华,总觉得少了些以前的滋味。随着各种洋节不断的侵入,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过起了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反而一些传统的节日被忽略了,就连春节越过越疲乏,味道越来越淡了。年9月,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这次“申遗”成功,也让更多人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