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立行致用翠叶青丝裹白玉一抹雄黄 [复制链接]

1#
盛夏意浓,端阳翩至。家家户户打扫庭院,然后将打理好的菖蒲、艾叶捆扎成束,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草叶散发出的微微香气,不仅将蚊虫驱赶出去,似乎也将盛暑的热气一同消散了。“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儿时的歌谣至今还在耳畔萦绕,每一年想起念起,都是一场斑斓记忆。想起小的时候,每逢端午,母亲会提前准备好五彩线,用这线拧成绳子,挂在手腕上,是极好看的饰品,戴上就不肯摘。记得彩绳漂亮,记得粽子香甜,记得屈原伟大,记得菖蒲清香。小时候,对端午的记忆便是这些了。而在慢慢长大之后,才知道这个既不为着团圆,也不为着丰收的节日,在喧腾的民俗活动背后,竟有着那样曲折的思绪与忧伤的情结。图

如鱼旗袍最初的端午节,传说是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祭拜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古人按照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道分作二十八组星宿,东方的七颗星星组成的是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仲夏时节,这七颗星星正正好高悬于空,古人认为这是大吉大利的象征,一切都是最鼎盛的状态,一切美好都正在欣然绽放着。这也是为何端午节的标志性习俗里有一个“赛龙舟”的缘故。远古的人们对生活的期盼总是与土地有关,而能不能填饱肚子,要看龙的旨意。赛龙舟,祭龙神,在击鼓声中,烦请龙神开眼,保佑土地丰收。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端午来源于“恶月恶日”。因这一天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病流行的季节,蚊蝇孳生,百虫活跃,古人遂将五月五日称为“恶月恶日”,认定这一天是不祥的。这是一种对于自然的恐惧,无力抵抗,只好小心翼翼躲避着。但智慧的古人也发现,正是仲夏万物皆盛的时节,草药也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时候,这一天采药驱病是最为有效的。因此,便衍生出佩香囊、挂菖蒲、熏艾草、饮雄*等等辟邪攘灾的民俗活动来。图

赐财香品一直到南北朝时,爱国诗人屈原才正式与端午这一日产生关联。传说里屈原写下绝笔,抱石投江,以身殉国,百姓在江中投入艾叶包裹的米粮,以免让鱼虾侵蚀屈子之身。自此后,慢慢地,大江南北便都有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图

谁最中国这节日由来长久,从神灵信仰,到祭祀祈福,从辟邪攘灾,到凭吊纪念,一步一步,逐渐丰富了端午的内容。许多民俗学者都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后,人们才逐渐将种种美好期盼附丽其上,而或许,这也正是节日的意义。在辛苦的劳作中,在漫长的苦夏里,总要有这么一个日子,让人隆重地期待着,热热闹闹地参与着,并真挚地相信,灾祸可以避开,幸福一直都在。犹记得前几年,每到这时节,网络上都会掀起一番关于粽子的“甜咸之争”,但若是真细细追问起来,大多数回答仍旧是“家里包的粽子最好吃”,毕竟,那是地道的家乡味,也是从小吃到大的,最亲切的味道。图

谁最中国拿我家举例,我是北方人,家里自然是习惯了包甜粽的。一般会准备的馅有豆沙、蜜枣,偶尔会有花生、玫瑰,妈妈会准备不同颜色的细绳捆粽子以区分口味,结果有一年包粽子的时候,包着包着忘记什么颜色配什么馅了,于是干脆放弃,那年端午吃粽子,全家人的心情都像开盲盒。图

谁最中国虽然小时候一直吃甜粽,但自从前两年尝过一个嘉兴肉粽,便再也不能当坚定的“甜粽*”了。那肉粽可真好吃啊,叶子一掀开,肉香便迎面扑来,咬一口,被油脂浸润的糯米裹着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在口腔里攻城略地,疯狂释放魅力,难怪嘉兴肉粽在乾隆时便有“禾城四门……南门大粽子……乡下人竞趋之”的称赞了。图

谁最中国走出家乡,发现这粽子几乎在每处就有每处的性格,即使有时候外表并看不出太大差异,但内里总是有着这片土地自己的心思。比如绍兴的粽子大多少不了梅干菜,金华的粽子总想尽招式让火腿参与,潮汕地区的粽子会热衷于将各种小海鲜往糯米里塞,而四川的粽子,自然也不会少了麻辣灵*。从南到北,从甜到咸,端午这一天的粽子,总是饱含了对土地的热爱,糯米香缠绕的,总有对故乡的怀思。图

素直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提及孩子对端午的印象,“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便叫“粽子节”似乎更亲近些。迟子建也在《故乡的吃食》中写童年过端午的经历,父亲给孩子们讲屈原的故事,迟子建并不理解,只是觉得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因为这世上的诗人那么多,只有屈原会给人们带来节日。对孩童来说,能吃到好吃的,能痛痛快快玩耍,就是节日最大的好处。而恰是有这样食物带来的记忆,才让长大后的我们至今都惦念着端午,每到这个时节,就自然地从心底唤起对这节日盛大隆重的期待来。虽说近两年总有人提端午节最好不要祝“快乐”,而应该说“安康”才更适宜,不过在很长的岁月里,端午确确实实是一场欢乐盛事,需要大张旗鼓地准备起来,人人都参与其中,玩得尽兴才好。图

谁最中国《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写到端午节,大观园里热热闹闹,不仅要“蒲艾簪门、虎符系臂”以驱蚊辟邪,还要“治酒席”,将雄*酒、桃子桑葚、粽子干果等吃食一应摆上,互相宴请,是为“赏午”。沈从文的《边城》也描述了湖南湘西过端午的盛况。“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而那故事里的男孩和女孩,也是借由这一年一度的盛事,才得以相识相遇,有了之后的故事。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表示,四五千年前的人们端午赛龙舟,表面上很热闹,骨子里却是一副战栗的心情,祈求着生命的保障,而一两千年的时间过去后,人们稍稍学到些克服自然的方法,对自己也渐渐有了些信心。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加和谐,端午便逐渐增添了喜庆的色彩,对自然的畏惧逐渐转换成一种对健康的重视,对生命的敬畏。人们虽已走出奋力求生的远古时代,但每个时代的人们仍旧有自己要面对的问题。在如今全球疫情依旧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端午对于我们的意义,或许一方面是在提醒我们,珍视身体的健康,敬畏生命的坚强。另一方面也是让我们拥有信心,用乐观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未来。图

如鱼旗袍一把艾蒿,一抹雄*,一条花绳,一串粽子,种种节日的仪式,既是令人快乐的因子,也是对安康的祈盼。与其他节日的气质略有些不同的端午,怀着这样缜密的心思,让我们“开心快乐”,更要“万事安康”。

原文编辑

湃耳-特别鸣谢摄影师-如魚旗袍、赐财香品、素直等的图片-参考资料-聞一多《端午考》

文章来自《谁最中国》,仅为弘扬传统文化之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宝鸡市张载文化研究会

厚德立心精思立命致用立行

审核:秦东魁编辑:解靖超图片:研究会(压题)宝鸡市张载文化研究会邮箱zhzwhyjh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