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朝的干饭人 [复制链接]

1#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

明朝是一个关心吃喝讲究饮食的朝代,一些知书懂史的人,酒足饭饱之际,不禁感慨,这日子终于赶上宋朝的水平了。在明朝,菰米作为主食基本被淘汰,麻子也改为榨油,豆料不再当饭而是做菜。面成了北方的口粮,马铃薯、甘薯、蔬菜作为老百姓的主要菜肴,种植业达到空前的水准,家畜家禽成为肉食的主要来源。

明代流传至今的馄饨鸡

想必是朱元璋身世的缘故,明朝建国初年,宫廷饮食虽继承了唐宋,却提出“筵不尚华”的要求。身为开国之君,他的吃喝也经常是青菜豆腐红烧肉,不改平民本色。朱元璋出身安徽,所以当时官场和朝廷上流行淮扬风味的菜肴,比如太祖烧香菇、长寿菜、徽州毛豆腐之类。

明代流传至今的烧笋鹅

上崇俭,下面的人也知道节约。有大臣用菜粥招待朝廷使者,菜不过五样。每天所食不过猪肉一斤,豆腐两块,蔬菜一把。民间人家宴会,更是简单,一般家里有客人上门的时候,晚上喝酒,主人只用一杯清水陪客,官场上的往来应酬,只有在极其重大的饭局上,席间可能才会点一碗肉,外加腌菜一道,青菜若干,倘或杀只鸡,买三四样鱼肉一份荤菜。日常也就几盘水果,数碟菜肴就行了。江西地方有些人家吃饭,为了省菜,第一碗只能吃寡饭,吃到第二碗才准许夹莱。吃肉只买猪内脏,一是因为便宜,二是内脏没有骨头,吃起来不会浪费。

明英宗在位时代,是明朝民俗的一个分水岭。顾起元《南都旧日宴集》里记载:明英宗正统年间的时候,官场上吃饭,七八个人,也就吃四盘大菜和四盘子小菜,而且不用提前通知,都是当天定当天吃。但到了十年后的天顺年间(明英宗的第二个执*时期),同样规模的宴席,酒就已经增加到八杯了,而且礼仪也更加繁琐,需要做东的主人提前一天邀请。再到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时代,口头邀请也已经不礼貌了,必须要郑重其事的送请柬,发出书面邀请,才算尽到请客的礼数。

明代流传至今的带骨鲍螺

宫中的饮食之事由光禄寺掌管,除去大的喜庆寿宴外,每月都有不同的饮食内容和特定的进食习俗。正月初一,内臣宫眷们饮椒柏酒,吃水饺。立春,吃萝卜,名为“咬春”,还要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二月二,要吃油煎的黍面枣糕和稀面摊的煎饼,叫做“熏虫”。三月十八,东岳庙进香,吃烧笋鹅、凉糕、糍巴、雄鸭腰子。四月要赏牡丹花、芍药花,用苇叶包方糯米食之。五月初五午时,饮朱砂酒、雄*酒、菖蒲酒,吃粽子:夏至伏日,吃马齿苋,时人称为吃长命菜。六月六、初伏、中伏、末伏日,都要吃过水面、嫩藕。七月十五,甜食房进供蜂蜜,还要赏荷花吃鲥鱼。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朝廷的腐败,到明中叶,朴素的社会作风烟消云散。宫廷中的豆腐已不用*豆,而以百鸟脑髓酿成,一盘“豆腐”费鸟近千只,奢侈至极。大臣设宴摆席,花费更是高达千金。民间最寻常的宴会,也要十几道菜,富户请客,有荤有素,山珍配海味,还要买些地方名产,像泰州鸭蛋、辽东金虾、浦江火肉、诸暨香狸、太湖大闸蟹之类。当时,士大夫们置办宴席,一般要准备几天,采购许多美食,才能发请柬。饭菜倘若不够丰盛,事后有人会骂小气的。至于餐具,金银不再视为珍贵,而以玉器为尊。酒席上还要请来乐队、舞队助兴,主人也不再亲自下厨,而是花钱雇佣专业厨师整治饭菜,钟鸣鼎食,极尽奢华。

明代流传至今的糟香鲥鱼

明朝中后期,普通百姓也追逐时髦,崇尚享乐,“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譬如越中人喜欢吃各地的特产,北京产的苹果、*鼠、马牙松,山东的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福建的牛皮糖、福橘饼、红腐乳,苏州的山楂糕、橄榄脯,南京的地粟团、山楂糖、桃门枣,杭州的西瓜、鸡豆子、花下藕、韭菜,台州的瓦楞干、江珧柱,山阴的破塘笋,河蟹、白蛤,鲥鱼等等……当时交通不便,但他们想方设法一年总要尝到一次,日日为口腹谋。

这时候,饮食品种空前丰富,南方的牡蛎,北方的熊掌,东海的鳆鱼,西域的马奶,成为流行全国的特产。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从江南到塞北,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乡村,到处都在追求口腹的享受,明朝饮食文化的发达具有明显的普遍性。

明代流传至今的荷叶饭

除了日常的生活,工作上也有吃的文化,如果老板想要炒谁的鱿鱼,就要在接完路头神之后,要喝路头酒。按照规矩,酒宴上,老板要给每个员工夹菜,如果老板夹给一个员工鸡头,或者是百叶荷肉,那意思也很明白:卷包走人吧。得到这类暗示的员工,通常都是主动辞职,而且辞职的理由也都是一个:老家有事。

当然除了古代,在现代生活中也有很多的饮食规矩,有的人会觉得饭都不能好好吃了,但中国事礼仪之邦,从小事上的礼仪,更能体现我们的文明传统不是吗?

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

晶艺多宝文化艺术品平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