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哪儿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188964.html近几年来,端午节的祝福,不知不觉地由“端午节快乐”变成了“端午节安康”,理由是这一天是屈原投江的悲伤日子。乍一听似乎有道理,细究却犯了对端午节文化内涵以偏概全的错误。“安康”的意思是“安宁康泰”,也有解释为“平安健康”,指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一群人的一种长期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所以,我们可以祝福一个人“一生安康”,但祝福一个人“生日安康”或者“节日安康”,因为违背了特定语境的要求。相反,祝福一个人“节日快乐”或者“生日快乐”,那么,这种祝福就听起来特别顺耳,特别舒服,这不仅仅是听惯了的原因,根本上还是因为这样的祝福语是用词恰当的。“快乐”指的是心境,心境是很容易变化的。再回到“端午节”,有专家说端午节起源于人们对自沉汨罗江的诗人屈原的纪念,是祭祀屈原的日子,所以跟清明节祭祀祖先一样,不适宜祝别人“快乐”。其实,这个认知也是偏颇的,因为任何一个节日,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中,都包含了令人愉悦或者令人悲伤的典故,或者说,任何特殊的日子,都有人欢喜有人愁。古往今来,毫无例外。比如,清明节俗和内涵双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肃穆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快乐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宋代诗人高翥《清明》诗中的有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它描述了人们扫墓的情景,也表达了人们哀绝的心情。静静的坟茔,杂踏的往来人,在飘动的纸灰下,低低传出不绝如缕的啜泣,然而,逝者永逝,生者仍然要以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过好每一天,虽然人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状态。古人过清明节,都是先礼行祭祖仪式,然后切换到享受“活在当下”追求幸福快乐的模式中来,这才是顺应节令变化、符合人之常情的正确做法。在唐朝,有位大诗人叫文秀,有《端午》诗传世: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在端午节纪念屈原、传承屈原精神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快乐”一词显然不合时宜。但是,同是唐朝诗人元稹在其诗《表夏十首》之十中就写到: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梗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可见,在唐朝的时候,人们过端午节,也以端午节的欢乐为内涵和形式。而苏轼在其词《少年游.端午赠*守徐君猷》中则写到:银塘朱槛曲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一句“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过端午节时的欢乐情状便已经跃然纸上。既然至少一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把端午节当做一个欢乐的日子,那么,过了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又何必非要将它恢复成一个悲伤的日子呢?事实上,说端午节起源于人们对诗人屈原的纪念,也是不正确的。首先,端午节又被称为“浴兰节”,以兰草汤沐浴除毒的习俗在古代一直延续了很多年,现在一些地方也仍有保留,而端午“蓄兰沐浴”的习俗在屈原之前就早已经有了。《大戴礼》中记载,“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屈原《九歌?云中君》中有一句诗,“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可见,在屈原之前,端午节或者浴兰节就已经存在了。其次,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端午节其实源于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竞渡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唐朝诗人卢肇《竞渡诗》写: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个场景也别后世文人赋予了纪念屈原的内涵,但却是充满着跃动感和勃勃生机的快乐时光,“运动快乐、快乐运动”的寓意就很符合当代人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另外,根据刘德谦先生的考证,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南北朝时作品)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吃粽子、龙舟竞渡应当都是与屈原没有直接关系的。至于端午习俗中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酒等,懂点中医的人很容易就明白,菖蒲、蒿草、艾叶,苍术、白芷、雄*都是常用的中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祛湿。端午之后,暑湿越来越重,人们在生活中就会开始频繁使用这些中药,这显然是出于祛病强身的考虑,非要与屈原拉上关系,就显得很牵强了。最后还有一个重要证据:韩国、朝鲜、日本都有端午节,这些国家的端午节无疑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这些国家的端午节习俗以及传说,也都与屈原无关。综上所述,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其实应当都是与屈原无关的,而且,端午节(在屈原之前是否叫端午节还有待考证)在屈原之前也应当就已经存在了。事实上,最早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的文献,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而此书出世的时间已经距离屈原去世余年了。所以,我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端午节起源于屈原的传说,应当是后人为了表示对屈原的怀念而附会到端午节上的。跟起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类似,还有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勾践等传说,这些传说都缺乏充足的史料做依据,都应当是人们的善意的附会。那么,端午节究竟起源于什么呢?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抛开最广为人知的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的说法,还有“源于浴兰节”说,有“恶日”说,有闻一多的源于祭祀龙图腾说和*石、刘德谦的源于夏至说。这些说法,相对于源于纪念屈原说,有更多的史料依据和逻辑支撑。其实,这几种说法在我看来是并不矛盾的,因而是可以合并的。合并的基础,就建立在我的一个认识上,即,端午节其实就是象征性的“夏至日”。端午节又叫“端五”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古人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已经用十二地支纪月,农历的正月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因为“午”、“五”同音,故“午”、“五”相通,端五,又称为“端午”。因为端午节月数和日数都是五,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重午节”。在十二地支中,从纪时来说,午时代表的是一天里阳气最盛的时辰,从纪月来说,午月代表的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月份。所以,“重午”象征的就是阳气最盛,“重午节”象征的就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根据文献记载似乎可以推断,吃粽子、赛龙舟本来是夏至日的活动,后来就转到端午节去了。这就跟*石、刘德谦的“源于夏至说”相通了。夏天又热又多雨,龙既能飞上天,又能潜入水,既能飞上中天作为至阳的象征,又能兴云作雨,有水神的特征。所以,人们对龙的想象与夏天的特征非常吻合,在人类的蒙昧时期,将夏天的某一天——被认为是阳气最盛一天(譬如后来的夏至或者端午节),作为祭祀龙图腾的日子,就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了。至于端午节被认为是一个“恶日”,也是毫不奇怪的。端午节之后,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湿毒盛行,这首先给了人们一个直观的对于端午节的认识。根据文献推断,“浴兰节”这个名字有可能比“端午节”这个名字要早。为什么要浴兰呢?浴兰的兰,其实就是佩兰。佩兰其实也是一种中药,化湿解暑的中药。五月五日之后,湿气渐盛,湿毒为患,人们在这一天通过用佩兰等祛湿的药水进行沐浴,其实是一种很实际的祛除身上湿气,预防中暑和湿毒致疾的一种努力,与某种迷信(譬如对“重五”或“重午”的迷信)联系起来,渐渐就成了一种节日吧。另外,五月五日之所以被作为一个节日来浴兰、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挂艾叶,挂荷包、挂五色丝线、斗草、采药、跳钟馗、薰苍术、熏白芷、喝雄*酒、写符念咒,等等,应当还与“五”字有关。“五”字最早的写法,是上下两个横,中间一个叉,或者一个人形,象征的就是天地交通或者通神。所以,五月五日这个日子,在先秦时代,应当就会被人当做是与神交通的日子,在这个日子做这些活动,神才能感知得到,神才知道你想让他帮你把身上的湿毒给赶跑,让天气不要太热,湿气不要太重,让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度过暑夏。通过上面对端午节起源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明确地意识到,一方面,端午节是有祭祀的成分在其中的,譬如龙舟竞渡这个活动以前就有祭祀仪式,但这祭祀,最早时应当不是祭祀的屈原,而是龙图腾,而对龙图腾或者神的祭祀,是不存在悲伤的成分的;另一方面,从浴兰到斗草、挂艾虎、挂荷包、挂五色丝线、挂长命缕,到跳钟馗、写符念咒等,端午节是含着明显的向神或者向上天祈福的成分在其中的。那么,我们最后再回到端午节的祝福语中来。一方面,因为端午节应当并不是源于人们对于屈原之死的纪念,它的起源与悲伤无关,而且从古到今,人们在端午节对于屈原的纪念差不多一直是星星点点,对这个节日中主导的娱乐气氛影响很小,所以,在端午节,互祝“快乐”完全没有问题。当然,如果是参加纪念屈原的活动,那祝别人“端午节快乐”就不适宜了。另一方面,因为端午节在古人看来是个“恶日”,因而这一天的很多习俗都含着明显的避凶祈福的意味,所以在端午节互祝“吉祥”也是适宜的。*综合自《端午节为什么不能互祝“安康”?——兼论端午节的起源》,作者李舟;《端午节趣诗》,作者福多多。
荐读:端午节文化:浓缩在民俗和诗词里的精神力量
端午节
日本学者为何如此评价屈原?
端午节
四大习俗系统里的科学人文精神
端午节
粽子传奇,读完胃口大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