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河南文苑”即可免费订阅本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如将一年比一天,岁中五月恰如一日之正午,或许就是后来“五”渐渐通为“午”的原因了,故端五又即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端午节别称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最流传最广的一种:
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年,秦*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饮食习俗
*米枣粽子
说起端午节的美食习俗,自然不能少了粽子,已有数千年历史。咱们山东人钟爱用糯米或*米包粽子,馅料众多,不过最传统的还是*粘米加枣,用苇叶包成三角形,俗称“枣粽子”。临沂沂蒙山区和日照等地区,常用山坡上一种波罗树叶包粽子。
艾草煮鸡蛋
除粽子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东各地还有端午节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端午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
碧筒饮
碧筒饮是济南地区的习俗。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将叶心捅破使之与叶茎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人饮莲茎,酒流入口中,成为端午乃至炎夏的消暑饮。史料记载:古代,大明湖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用簪子将莲叶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荷茎相通。从荷茎末端吸酒喝,“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
五毒饼
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祈求健康。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有杏蓉、枣泥、绿豆蓉、芝麻等馅料。
“五*”
端午节当天,在江南人的传统中,必吃五*——*鳝、*鱼、*瓜、咸蛋*、*酒(本是雄*酒,因雄*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酒代替),因而该月又称为“五*月”。
为什么要吃“五*”?因为雄*是一味中药,用雄*末与菖蒲根屑入酒的雄*酒有解毒杀菌之功效。江南有谚语:“五月五,雄*烧酒过端午”。民间也有:“饮了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而*鱼、*鳝、咸蛋*、*瓜则是端午时节的当令食品。如端午时节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鳝赛人参”之说。
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打糕
端午节也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
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便说把天补好了。
薄饼
在浙江省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端午节传统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插艾蒿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山东地区普遍会在家门口插艾蒿。艾蒿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除了插艾蒿,胶东部分地区还插桃枝,临沂地区则在大门上插柏枝,用以驱邪。
过端午节不能说“祝你快乐”?
避瘟保健也好,吃粽子也罢,这都是端午节的习俗。只不过,近两年总有消息在网上流传:因为端午节这天早先不是良辰吉日,所以不能互祝快乐,只能说“端午安康”。
民俗专家王娟称,这种说法没什么依据,跟“恶日”也没什么关系,北方很多地方端午还是“小女儿节”。完全可以互祝快乐。
还有不止一位学者提到,端午并不是一个祭祀性的节日。至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是先有传说故事还是先有节日,学界仍有争论。而且,纪念古人的习俗,也只是整个端午节节俗和文化内涵一部分。
查一查古籍,确实有不少诗文谈到人们如何高高兴兴过端午。晏殊写过这样的句子:“一一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充分说明节日的喜乐气氛。
一个有温度的传统节日
实际上,端午节正处在仲夏时分,是一个充满生命挑战的时节,也是一个充满人伦温情的节日,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节点。
炎热的夏季,气候湿热,在古代更是难以忍受。为了自身健康和安全,古人们在端午节提倡点朱砂雄*、门口挂艾蒿等习俗,最终目的是护卫生命。
“人们讲究饮雄*酒‘避五毒’,这种酒也比较讲究,会用菖蒲、雄*乃至朱砂等浸泡,饮用后祛除毒气。从卫生角度讲,这些习俗在今天也有一定意义。”王娟表示。
河南文苑稿件要求原创首发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