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定义: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一个人的灵*在一个借助于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天下之事,利害相伴,唯阅读是全利之事。
01唯有阅读:才是给人生奠基的“大石块”
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种类繁多,课程多样化本身并没什么不好,但是,幼儿园、小学也加入到追逐课程多样化队伍里就不免让人有些担心了,担心的是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学校没有链接多种课程的“粘合剂”,众多课程就会像小孩子玩的积木一样,弄不好就会坍塌,这样给孩子人生打的基础是不牢固的。
不论课程有多少,只有阅读才是打好人生基础的大石块。君不见,私塾时代培养出了多少大师大家?
朱永新: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水平;
梁衡:读高层次的书才能改变人生;
李希贵: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02孩子,请不要错过阅读的季节
阅读对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价值、重要作用、重要意义,相关阐释和高论实在太多太多了。无非想告诉人们:千万不要错过阅读的季节!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阅读当下最合适的书,及时吸收最需要的营养。童话、神话故事就应该让幼儿和小学中低阶段的孩子们适时阅读。如果耽误了,到了中学、大学时再去读,就很可惜了,想象力、好奇心等美好的特质早已流失了许多。
读书的感受有年龄差异,阅读的阶段性与心智的发展过程是相一致的。阅读会给人留下精神的年轮,每个人身上都可看到阅读留下的不同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儿童的早期阅读,重视学校教育中的阅读分量,重视阅读的阶梯性,重视图书的合理选择,重视科学阅读规律的研究,是阅读研究与推广者当下应予思考的问题。
人身之躯犹如一幢房屋,生来都是毛坯房,通过阅读建构装修,灵*居住其间才会润泽舒适。
每个孩子,都只有一次2岁、一次6岁、一次12岁。当他错过了这唯一的一次,已经与许多美好的东西失之交臂,将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帮助一个孩子爱上阅读,就是送给他的一份享用一生的珍贵礼物。然而,要让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成人喜欢上读书,则是十分困难的。
03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旅行同样重要。
阅读能让精神突破现实和身体的桎梏,来一场灵*长足的旅行。哪怕是身处深山,阅读也能让精神插上翅膀,来一场跨越地域千万里,时光千百年的精神旅行。在阅读中可以去古罗马斗兽场看一场酣畅淋漓的角斗,可以去古希腊听智者们激动人心的演讲,可以去三国时期探访竹林七贤与他们一起饮酒作赋,也可以去宋朝汴京的市井感受那里的繁华和热闹,前人的著述都是开启一段精神旅行的大门,在这里,你可以去任何地方见任何人。
旅行能让感官突破文字的牢笼,去感受天地之大美。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却不说话、不去炫耀,如同摊开的一本书,等着人去用脚步,用切实的感官去阅读。这些是文字之中无法体会的,也是别人的言语和文字无法传达的。
就如同你不去绍兴,不去尝了硬得很的茴香豆,喝辣得很的雄*酒,不去瞧白墙黑瓦,长凳和四角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哪怕写得再真实,想象起来也觉得缺了一份真实和烟火气。
如果你不去故宫,不去用脚步丈量青砖的厚重,不去用目光眺望宫殿的雄伟和壮观,就无法体会到古代帝王拥有的是多么大的权利和财富,更无法理解有的帝王为了守住这权利和财富的兢兢业业。
如果你不去敦煌,不去领略莫高窟的深厚的佛教文化,就无法知道这里既是故土又是他乡的感受,就无法明白古代丝绸之路究竟是怎样伟大的壮举,也不会去想起余秋雨在《阳关雪》中写到的:“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是怎样的一种苍凉和深邃。
清代文人张潮写“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人生一直都是在阅读,“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阅读和旅行就像是人的双脚,同时发力又交替进行,你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久,才能让精神和身体都在路上。
有远见的家长,让孩子去看书吧!去旅行吧!
04阅读与学习成绩是什么关系?
从升学考试功利角度讲也要抓好阅读,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今后中考、高考考语文阅读理解是重头戏,不光是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他各个学科的高效学习也都有赖于阅读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考数学、考物理等学科也是考语文,题干文字加多,需要更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最好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