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艺普中国middot31端午安康 [复制链接]

1#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正阳节、天中节等,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民谚:“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最原始的含意是祈神求福、避邪保健,千年相传,被称为古代的“卫生防疫日”。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垂柳修竹西魏莫高窟第窟端午安康为什么端午节要说“安康”而不是“快乐”。端午是夏季(午月)的开端,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正值仲夏,气温升高,百虫活跃,蚊蝇大量滋生,容易传播疾病。古人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悬蒲,佩戴香囊,饮雄*酒,上山采药,杀菌防病等。所以端午节的主要民俗,包括饮雄*酒、佩香囊、挂菖蒲和艾草、拴五色丝线、挂五毒图、挂钟馗像等都有驱除灾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安康”是平安健康的意思,端午节其实是祭祀的节日,相互祝福时一般说安康,不说快乐。

树晚唐莫高窟第17窟

屈原也过端午节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渐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的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屈原的姓氏名字分别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古时候,姓是族号,而氏是作为姓的分支。先秦时期,姓氏有别,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不叫芈原。名字应该称:屈平,我们习惯称屈原。公元前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治理想破灭,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初五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

唐《龙舟竞渡图》李昭道绘

绢本设色纵28.5*横29.7cm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饭团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也有说是端午节为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前年)的伍子胥、曹娥(东汉)。端午民俗

端午家中挂钟馗图

挂钟馗图

钟馗,字正南,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驱除邪祟的神。钟馗相通了天地人三界,奔波于人*神之间,既是神话的、传说的、梦魇般的人物,又是理想的、俗世间的人物。中国民间常挂钟馗的像辟邪除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的化身。

包粽子

古代将粽子称为“角黍”,最早的记载见于多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多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北京的粽叶大多使用苇叶。买来绿色的鲜苇叶后不能直接包粽子,这样会有很大的“草青味”,所以要将鲜苇叶放到热水锅中煮,直到叶色由青变*,然后过几遍清水,才可放入盆中备用。捆粽子的马蔺(lín)草须用水泡软。馅料是白糯米或黏*米,放上金丝小枣,或豆沙的甜粽子。南方是咸的肉粽子。

食五毒饼

五毒饼是典型的“铁面柔肠”:尽管图案看起来比较猛,里面的馅儿,可跟五毒毫不相干。不是一个饼里包上五毒馅料哈,一口咬下去一看,是剩半只壁虎...哈哈...传统的馅料是杏蓉、玫瑰、枣泥、豆沙、黑麻香蓉等等,加上松软的酥皮,再用枣木模具压出图案,美味又健康。

此为五毒

也有一种是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的五毒饼。

五毒饼

喝雄*酒

雄*属于一种杀虫败毒的中药,虽然有毒亦可以败毒,民间认为雄*可以治疗五毒之伤,饮雄*酒以保在炎热的夏天到来时能够百毒不侵。蛇属五毒之一,所以怕雄*。

《白娘子传奇》剧照

《白蛇传》的白素贞原是一条修炼千年的白蛇,蛇属于五毒之列,所以白素贞也必定害怕雄*,端午节许仙给妻子劝雄*酒...三杯喝下,白素贞感觉不对了,她想支走许仙离开,许仙则怕是妻子酒喝多了,便去找醋....结果呢大家都可能知道了,千年修炼还是没能胜过雄*酒的威力,最终露出了原形...当许仙端着一碗醋掀开帷帐,床上赫然一条白色巨蟒,张开血盆大口...顿时撂倒!

门上挂菖蒲或艾草

门上挂菖蒲或艾草

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艾、菖长势茂盛,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

系五彩绳

五彩绳

五彩绳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极盛,借助天地纯阳正气辟阴邪,以五色丝线系臂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佩香囊

青龙香囊

端午挂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彩色绸缎和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它们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诱人喜爱。

艾虎香囊

古时在端午早晨,大人要把这些香荷包给孩子佩戴在身上。希望香荷包里的香味和小动物可以祛病除恶,祈福降寿。随着历史的演变,祛病求福的观念渐渐淡化,而这制作精湛的艺术品的风俗却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衷心祝愿。祝端午安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