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午节你敢快乐吗 [复制链接]

1#

端午节回发祝福短信时,被人上了一课。说古代农历五月是湿热多病毒疫疾横行的月份,因此被古代人称之为“恶月”,古人形容这段时期是“五毒尽出”,因为这段时期蛇虫繁殖,易咬伤人,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因此端午节不能说“端午快乐”而是要说“端午安康”。

肯定还有不少人中招,本来挺快乐的心情,瞬间不愉快了。

果真如此吗?本着你不让我快乐,我也不让你快乐的原则,我这一根筋非得考证一番,扒一扒造谣者(只针对始作俑者的主犯,其他人都是被其蒙蔽的好同志)的皮。查阅无数资料后,发现端午节背后居然隐藏着好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01端午节是中国的“夏至节”

在上古时代的东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夏至节。此时太阳刚好在北回归线上,白天最长、黑夜最短,非常有纪念意义。上古夏至节,据考证,北方中原汉人喜欢在晚上点起火把、火堆,一大家子人或者一个家族、一个部落共同下跪祭祀神灵,祭祀完神灵以后做一桌丰盛的酒席,大家不分男女老少共同喝酒,以庆祝这个隆重的节日。古代日耳曼人也有类似的习俗。现在夏至节虽然消失了。但是东亚中原地带。过夏至节的一些习俗,却融进了端午节里面。

02赛龙舟、吃粽子不是为了纪念屈原

一提起端午,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楚大夫屈原。传说屈原同志殉国以后,楚国的老百姓听到信息,非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老百姓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想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其他人见后纷纷仿效。后来这个版本又有升级,先是有人拿来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今天的棕子。事实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先说粽子。据考证,东亚人民的上古夏至节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习俗,那就是采撷一些野外植物的叶子泡在水里喝下去,或者包一些食物(古称“角黍”)吃下去,表达一种朴素的对神、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可见早在人们屈原之前,古人就在夏至一边吃着粽子,一边缅怀祖先和祈祷神灵护佑了。

赛龙舟的证据则更为充足。屈原就在《楚辞˙涉江》中写道:“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就是当时一种竞渡所用的船。

专家通过对古越祖先遗址的考证推测,最早是古越祖先将部落图腾绘制在独木舟上,又划着这种舟去探亲访友,有时大家遇到一起,便会趁兴比赛谁划得快。随着龙神观念逐渐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意识后,图腾舟也就演变成了各式各样的龙舟,并从中产生出竞渡的游艺形式,此后渐渐形成为中国各地的传统风俗。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也有类似的考证。

03“端午”本不叫“端午”

其实,“端午”本叫“端五”, 之前,民间谈及农历五月初五这一特定节日时,通常直称或是以“仲夏端五”描述,“端”,初也,每月头一个逢“五”的日子,即“端五”,古代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以此类推,至五月为午,“午”“五”相通,自然而然地,“端五”演变成“端午”。

端午这个词,是在唐诗中大量出现的,所以还有另一个传说:因为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了避讳,经大臣宋璟提议,以“端午”替代“端五”。这个传说无法论证其真假,不过,正是在唐代,端午节才开始成为官方认可的法定节假日,休假一日(居然也是一日,呵呵),由皇帝带头进行君臣互赠礼物,以示庆贺。

唐玄宗像

04“端午”不止纪念屈原

端午节除了纪念众所周知的屈原,在汉代出现的众多端午起源说中,端午节还与伍子胥、曹娥、越王勾践等人有关,以伍子胥为例,他比屈原早生了两百多年。《荆楚岁时记》载,“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足见在当时的吴地,伍子胥的号召力比屈原还强,至今苏州人仍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感念这位姑苏城的建造者。

只是后来屈原同志的形象、经历、文品、人品及被后世推崇、不断被神化,随着时间推移,纪念屈原逐渐成为端午节俗中最重要内容和端午节俗的起源。

屈原像

05“端午”恶月恶日考

古人认为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并且还绘声绘色的告诉大家它的“恶行”。汉人应劭所撰的《风俗通义》一书讲到:“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房,令人头秃”;“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在《论衡》中也说汉代的风俗是,“讳正月、五月子。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已举之,父母祸死”。太邪乎了,我抄不下去啦!

古人为什么会有这些个禁忌?大约与季节转换有关。五月正当由春季进人夏季之时,五月初五又靠近夏至。晋人周处(这个牛人就是《周处除三害》的主角)《风土记》写道:“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自兹之后,蚊蝇蜂起,百病易生。”对于这种季节交错,古人不能适应,因而产生畏惧心理。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防戒五月、小心端午,臂系五彩丝绦,身上佩戴香囊,喝雄黄酒、插艾蒿枝,主要是为了驱邪避恶。这可能就是“恶月恶日”的来由吧!

06“端午”不能祝快乐吗?

端午这天不让快乐吗?可是古人在这天就很快乐呀,而且从宫廷到民间全都很快乐。

撰于唐大中十年()的张敖《新集吉凶书仪》中有《端午相迎书》:“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传自荆楚。但惭羁泊,何可申怀,空备团粽,幸请光临。”不仅活动丰富,且有文人雅趣伴随其中,十分优雅浪漫。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的序中说道,在端午节“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

宋初宫中端午节要观“水嬉”(不是表演屈原投江)并奏乐一日(不是奏哀乐),朝廷还要赏赐群臣各种应节礼物与衣料,《梦梁录》:“五日重午节……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段,分赐诸阁分、宰执、亲王。”宋宁宗杨皇后《宫词》:“内家衫子新番出,浅色新裁艾虎纱。”

元人叶顒亦有诗云:“内家端午赐新衣,万姓千官乐盛时。”

明代端午节在奉天殿举办筵宴,君臣好吃好喝并诗文唱和,皇帝后妃还去西苑看斗龙舟、划船,或到万岁山前插柳,看御马监勇士跑马走解(在马上表演技艺,不是骑着马小解),《謇斋琐缀录》:“永乐间,禁中凡端午、重九时节游赏,如剪柳诸乐事。”

即便就是所谓的恶月恶日,我们也需要祝人健康快乐才对,光健康不快乐,好像是对病号的慰问一般。

总之古人想尽了办法要让节日过得很快乐,现在却被一条谣传搞得发个信息都人人自危,生怕说错了话,犯了忌讳。

编造端午节“不能说快乐”谣言是滑稽之士的玩笑所为,还是专家学者的故弄玄虚,或者是抑郁不得志者的报复社会,现已无法考证。但只要信他的人不快乐,他就很快乐,这是一定的。所以希望大家不要人云亦云,听风就是雨,尤其是现在新媒体上的各类文章,看了后多思考,少转发。(着重强调,本篇例外,恳请大家多多转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