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于葆墀将“百草”变良药
北京晚报记者叶晓彦安旭东摄
取自大自然的中药材要经过炮制才能入药,而且炮制的过程不能完全用机器取代,需要采用传统工艺。中药炮制工用慧眼辨识药材的好坏,凭技术把握品质。首届“北京大工匠”、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的中药炮制工于葆墀就是这样,在炮制中药的过程中秉承工匠精神,将“百草”变良药。
于葆墀(右)向徒弟传授中药炮制的经验。
走进北京同仁堂的任何一家药店,都可以看到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在同仁堂已经工作了38年的于葆墀对这句话最有感触。“很多人认为中药炮制就是把药材拿来洗净切好晾干就行了,其实哪儿有那么简单。炒、炙、烫、煅、煨、蒸、煮、淬、漂、浸、飞……方法太多了。”于葆墀说,中药炮制是个精致活儿,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炮制耗的不只是时间,更难在火候把握。
于葆墀一边炒制中药,一边给徒弟讲解。
于葆墀经常逛标本室,他说,对于药材记得再牢也不为过。
如何炉火纯青地把握火候,唯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练习。于葆墀记得,当学徒的时候师傅曾经问他:“桑皮丝怎么切?”他不假思考地答:“把桑皮洗完切好就行。”师傅接着问他:“洗完桑皮会不会有黏性?切的过程中会不会打滑?”年轻的于葆墀一时答不上来。师傅告诉他,桑皮最好在冬天切,头天先洗了冻一宿,第二天再切,防止出现黏性,这样才能切得快、切得多。于葆墀听师傅说完羞愧难当,他只学到了表皮,而炮制中药的学问太深了。
手动榨油被于葆墀改进成电动操作,于葆墀隔三岔五就鼓捣出一个小发明。
于葆墀手把手指导徒弟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
于是,于葆墀暗下决心,一定要苦练基本功,同时,他也不断研究新的方法、技巧。于葆墀在炮制水飞雄黄时,其中一环是把雄黄粉加水研磨、搅拌。“中药炮制出的产品产量最大又符合标准最重要。所以用水量和雄黄粉配比要合适,水多了浪费资源、增加无用功。”于葆墀在工作的空闲时间反复琢磨和试验,最终摸索出了最合适的比例,使得炮制后的产品既节水,产量又高。
只要来厂里,于葆墀就要看看各种原料的情况。
于葆墀作为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的中药炮制高级技师,深感师傅传授经验的重要性,于是耐心传授炮制技艺。从年开始,于葆墀已带完三批徒弟,共12人,目前正在带第四批8个徒弟。去年10月,于葆墀就到了退休年龄,但他仍然忙于教学,“我会把自己的这8个徒弟带完再彻底退休,同时还会在工作室中继续解决中药炮制中发现的问题。”于葆墀说。
(原载于年8月30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