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衍生出的民间节日。
其实,端午是我国一个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古老节日。
它的名称还和南京有关。
“端午”提法,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著作《风土记》。
没错,就是《世语新说》里那个“斩杀蛟龙,除三害”的周处。
吴亡,又在西晋为官,官拜御史中丞。
后得罪权贵,战死沙场,被追赠平西将军
周处的《风土记》,是记述吴国地方风土人情的著作,而吴国都城就是现在的南京。
所以端午提法一定和南京有很大关系,甚至《风土记》是否在南京成书的,也未可知。
《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翻译过来就是,端午节要煮鸭子、吃粽子。
端午和春节、清明、中秋,一起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年9月,端午节还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也是一个特别有仪式感的节日。
端午最早和气候节气有关,五月被古人认为是有毒的,尤其重五之日更是需要辟邪。
所以农历五月初五的日子,就有挂菖蒲、栓五彩丝线,挂香囊,喝雄黄酒的传统
周处的《风土记》中则有这样的记载:“以艾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载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削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栓五彩丝线寄托了对孩子的牵挂和爱护。
旧时说法,端午当日一早,家里人要给孩子系上五彩丝线,以喝退瘟疫。
用后的丝线还不能随意丢弃,要丢到河中随水飘走,象征带走灾病。
挂香囊的最初目的,是将怯病的药材随身携带,能预防祛除时疫。
后来制作越来越精美,长辈送给孩子,男女间甚至用它作为信物。
北方地区,有做五彩粽挂件的习俗,后来就二者结合,出现了粽子香囊。
端午节的菜肴也是很有讲究,也是要讨个驱邪的好彩头。
江浙地区,端午节,有吃“五黄”的习俗,“五黄”分别为黄瓜、黄鳝、黄鱼、鸭蛋黄和雄黄酒
旧时,南京端午,习惯吃“炒五毒”:银鱼、虾、茭瓜、韭菜、黑豆腐干。
后来吃“五黄”,再后来演化为“五红”
现在南京人的五红,基本固定指代:烤鸭、龙虾、黄鳝,苋菜和咸鸭蛋
而南京人,对于端午吃五红的渴望和仪式感,甚至超过了吃粽子。
标准的南京端午过法:门前挂艾草,早餐吃粽子、绿豆糕,午餐吃五红
江苏苏北,端午习食“五红”,指:咸鸭蛋、杨花萝卜、油爆虾、炒苋菜、红烧黄鱼
其实端午节的小吃也有不少。
绿豆糕是端午的标配点心,南方还有蜜粽糕,延边吃打糕,北京有吃玫瑰饼的传统
吃粽子和赛龙舟的端午习俗,是和纪念屈原密不可分的。
赛龙舟的习俗,本就发源于江河密集的南方地区,北方有些条件欠缺的地方,会用陆地表演代替。
听说北京端午替代龙舟习俗的活动,是逛天坛。
不知道是不是确切,如果真是这样,今年端午假期,北京人还能成行吗?
南京往年在城区的玄武湖和莫愁湖,都会有龙舟比赛助兴。
有足够的城区湖面,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毕竟在河流中竞技龙舟,专业度还是太高,不是人人都能参与。
最后说到的,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吃粽子。
中国人对于亲切的节日,总是用食物来昵称。
比如元宵节代替上元节,月饼节代称中秋节,粽子节就是端午的代称,足够说明粽子对于端午的重要性。
粽子南北各地包法千差万别,而口味上,也有甜口咸口的不同流派。
这点上,南方人对于肉粽的偏爱,是北方人不可理解的。
北方人觉得,白米粽蘸糖就是极好的,顶多加点红豆,蜜枣,也就罢了。
而从浙江嘉兴开始,再到广东,台湾,粽子里肉、蛋黄、干贝、鲍鱼……
啥都可以包,像极了对待月饼的态度
真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啊
但抛开传统这事,咸口的肉粽子还是挺好吃的,没有皮的重油烧麦啊,咸香适口
眼瞅着,端午节就来了,你们准备好过节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