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午美食知多少,甜粽咸粽你喜欢哪一个 [复制链接]

1#

我们今天来扒一扒大家心心念念的端午美食。

说到端午的美食,大家第一反应肯定就是,粽子。除了粽子,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和端午有关系的食物呢?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就有食补的养生法,在端午呢,因为有五毒,所以也就有“以五黄克五毒”的说法,你知道是哪五黄吗?请选出下面这些选项中不是五黄的食物。

选出你认为不是“五黄”中的两种食物

A:黄桃

B:黄鱼

C:雄黄酒

D:黄心鸭蛋

E:黄花

F:黄瓜

G:黄鳝

“五黄”分别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及雄黄酒。雄黄有去毒去邪的功效,黄瓜可以除暑热,黄鱼滋补,黄鳝可滋阴,黄心鸭蛋则有养心的功效。所以,不属于五黄的食物,应该是黄桃和黄花。

而五黄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雄黄酒了,看过新白娘子传奇的我们,都知道,雄黄酒威力巨大,能够让修炼千年的白蛇显出原形,还有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画“王”字,雄黄可以驱毒,“王”似虎的额纹,虎为百兽之王,意为可以镇邪。

也可以洒在墙角、床下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所以,雄黄酒就是古代人们外出旅行用来驱虫驱蛇的必备佳品啊,就像我们现在常用的六神花露水。

我再来考考大家,这五黄克的是哪五毒呢?

A:蝎子

B:蛤蟆

C:蜘蛛

D:蜈蚣

E:壁虎

F:蛇

这里是小小地皮了一下,这道题呢,其实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因为在最早的时候,五毒中并没有蜘蛛,是壁虎,但是后来人们觉得壁虎无毒的比较多,即使有毒也毒性不强,在一些文学演绎中,它的地位被蜘蛛替代。

在北方,端午节还有吃「五毒饼」的习俗。五毒饼是以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烤制的饼,馅料主要有杏蓉、枣泥、绿豆蓉等。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期,古人在这一天食用“五毒饼”,也是想要把毒给吃掉,以此来消病强身,祈求健康。

当然,压轴的美食,我一直没有提及的,还有什么呢?

自然就是粽子啦。

说到粽子,我觉得对于一个吃货来说,这里可以大书特书。

据说,过去的读书人,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是要吃枣粽的!

古代人要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方式只有两种:要么上战场,杀敌立功;要么上考场,高中状元。不过打打杀杀多不和谐,那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逼着孩子好好读书,上考场。

只要是比赛,就一定会有运气的成分在,想中状元,没有好运加持是不行的。枣粽谐音为“早中”,中国的父母们一眼就看穿这是个好彩头,读书的孩子吃了一定可以早中状元。

这一点是和现代的家长们达成了空前的一致,事实上,很多地方一直到现在,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会做枣粽给考生吃。

当然,更早一点,粽子是用来祭祀用,而它的包装和馅料是很有讲究的。问题又来了,现在我们知道的粽子各式各样,有甜有咸,有肉有素,还有蛋黄等等五花八门各种馅的,请问,下面哪一种动物的馅料不适合做粽子馅?

A:乌龟肉

B:猪肉

C:狗肉

D:鸭肉

粽子呢,古人对它的包装设计也是有寓意在里面的,人们讲究阴阳五行,最初的时候,人们包的粽子,是用一种叫菰叶的大片叶子裹着黍米做成的,也叫角黍,包裹粽子的菰叶为阳性,而黍米为阴性,为阳包阴之像,而后来粽子的馅料也都为龟肉或鸭肉一类的性寒食物,据对五行有研究的人说,夏至时节是阳气最盛的,但阴气已经滋生,吃粽子之前还要剥开粽子皮,让阴气散掉才能吃。

所以,这里不适合做馅料的是狗肉,因为狗肉性热,你答对了吗?

每到端午节的前一天,人们就开始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在夜间煮熟,在端午节清晨食用。粽子的馅料多种多样,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产生了不同的风味,有甜有咸:甜味的有白水粽、枣粽、赤豆粽、蚕豆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的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等。

这么多的口味,你喜欢哪一种口味呢?也就是说,你是咸粽党还是甜粽党呢?

话说,“甜粽党”和“咸粽党”之间可是有千年之争啊,如果你已经选了战营,请在评论区为自己的阵营摇旗呐喊哟,如果有人问我站哪个阵营呢,呵呵,不好意思,我想说,我是墙头草,我爱甜粽的甜糯,也爱咸粽的鲜香,哪个我都想要。

好,在这里,问大家一个你可能没有注意过的问题:粽子是南甜北咸吗?

就粽子来说,是北甜南咸。

那么,问题又来了,一般都是南甜北咸,比如说豆腐花,为什么到了粽子这里,就是南咸北甜了呢?

最有有可能原因是这样的,北方以面食为主,对于粽子这种由糯米构成的食物,他们一般把它当做点心来对待,所以他们喜欢在粽子里加枣加红豆,吃的时候蘸糖吃,浅尝辄止就OK啦,毕竟是过过嘴瘾,吃多了会有点腻。

但是南方不同啊,南方人以饭食为主,对于粽子这类量大管饱的食物,他们既把它当做主食,也可以是点心。

南方人在端午节期间,是可以把粽子当做早餐或者午餐的,那当饭吃的时候,能是甜的吗?自然是咸的啦。

最后,关于粽子,我还有一个终极问题,最初发明出来的粽子,到底是咸粽还是甜粽呢?

其实,在粽子大量出现的南北朝时期,粽子的主流是白粽,也就是黍米为主料,没有其他滋味。

但是呢,这时候已经有零星的甜口和咸口粽子出现了,最初形态的甜口粽子,就是在黍米基础上添加板栗、红枣、红豆等。

不过,子曾经曰过:既生瑜,必生亮。就在甜口粽子祖先出现的同时,咸口粽子的最初形态也出现了,这就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偶尔用作礼物赠送的肉粽子,这个时候的肉粽,馅料实际是少量禽兽肉与黍米的杂拌,因此也被称为杂粽。

咸粽与甜粽的千年大战,由此展开。

进入唐宋,随着粽子的普及,粽子的味道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尤其是宋代,甜口粽子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甜党之所以得势,主要是率先把蜜饯果干引入粽子馅料领域。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就在一首诗里说:“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

这些甜果的加入,让甜口粽子多了很多新鲜的口味。另外,由于宋代时的蔗糖产量有了大幅的提升,因此甜党的发展得到了强大的援军,当时已经出现了栗粽、菱角粽等等,而且开始流行把糖蜜淋在粽子上来吃。

因此,甜党在宋元时期略占上风,不过咸党也不甘示弱,在同一时期他们也在不断地在粽子领域开疆拓土。蛋黄粽、猪肉粽等咸粽新品种也一一上市。

进入明清时期,甜党又进一步扩展,豆沙、松子、核桃、枣泥等纷纷加入甜粽子馅料序列,而后又大胆把猪油引入馅料领域,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甜粽。咸党则发展出了火腿粽子这种终极美味与甜党对抗。

在清代著名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就记载了当时精品火腿粽子的制作方法:

拣选品质良好的粒大洁白的糯米,用大箸叶包裹好,糯米中间放上一大块上好的火腿,封锅闷煨一日一夜,可成。还有一种方法,是选肥一些的火腿将之剁碎,以火腿肉丁混于米中。

袁枚对这个火腿粽子的评价是,火腿粽子吃起来滑腻温柔,肉与米化。

这时候,我有种感觉,我在做的课题是舌尖系列,叫《舌尖上的端午》。

我感觉我开始咽口水了。

从最初的黄米馅料,发展到一千五百年后的今天,琳琅满目的各色馅料粽子。在座的各位,你们有没有好奇,在未来,我们这个吃货民族,还能够发展出哪些令人双股战栗或者令人拍手称快的新品粽子呢?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吃多多的粽子,各种口味的粽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