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芦爱玲探寻文化底蕴,成就香包奶奶 [复制链接]

1#
怎么治疗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hl/220321/10467309.html

一项技艺,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传

一个传统,刻印着古老的文化记忆

守望文化遗产,传承中华血脉

《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系列,

立足于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

多方位、全角度探知各类非遗项目,

挖掘文化传承背后的精彩故事,

记录非遗人一生的坚守与光荣,

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香包传承人/芦爱玲

芦爱玲,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代表性传承人,郑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从小在奶奶的影响下酷爱民间手工艺,特别是退休后的十多年在家人的支持下,全身心投入香包艺术的挖掘与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今已有针织、布艺动物植物等多个系列一百多个品种,其中芦氏香包耳环已成为郑州香包的一张名片。

香包

香包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

香包最早称容臭,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称呼。中国传统的香囊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一说香包可以避邪,端午节时多会配挂香包。

发展到现代,香包不仅是承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同时在人际交往、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送一个香包,传递一份友情,捎去一份好心情,表达一番美好的祝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素养,这也是香包的真正意义所在。”芦爱玲这样说道。

芦爱玲年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6岁开始跟随母亲接触香包,8岁又跟随奶奶学习制作香包。年幼的芦爱玲天资聪颖,许多造型和花样,她看一眼就能复制出来,而且还更胜一筹。

“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好”这是芦爱玲铭记于心的话,也是奶奶对芦爱玲的教导。秉承于这句话,爱玲做的香包都栩栩如生,精致之至。

多年以来,芦爱玲一直致力于民间技艺的传承和研究,她的作品富含中原文化的内涵,也极具有个人独特创意的特点,非常巧妙地利用布料图案,做成造型独特、与众不同的香包,做工细腻、材料广泛,她的作品还被被多家非遗馆收藏。独特的中药配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有很多人都感慨说:“闻到了小时候的味道,好久不见了!”

芦爱玲制作的芦氏香包,既与时俱进,又返璞归真,她的作品设计有摆件、挂件、项链、耳环、手链、脚链、戒指等,通过把传统的平面香包逐步立体化,和玩具相结合,有传统、有仿真、有卡通、有时尚的香包,四季皆宜、备受人们的喜爱。

在年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手工展参展,效果非常好,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前来观看和购买芦氏香包;

从年到年在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举办了个人香展,芦氏香包在省博物院和郑州市非物质文化产业展示馆展销比较多,因此芦爱玲被很多孩子们亲切的称为“香包奶奶”。

芦爱玲在年、年受邀到南阳社旗县扶持乡村文化,传授香包知识和技艺;并且多年来并经常到学校、幼儿园、工厂、社区传播这项民间技艺。

如今,芦氏香包被纳入郑州市五十一中的校本课程,从而让中国的青少年近距离的接触到了香包非遗文化。

让中国传统香包文化发扬光大,使芦氏香包真正地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是芦爱玲一直坚持在做的事!

芦爱玲老师更多作品:

本栏目由《小康》杂志和时代记忆联合推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