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老谚语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老农 [复制链接]

1#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五月五日,也称作“端阳节”,这一天正值仲夏之日,气温升高,蚊虫肆虐,在古代卫生和医疗条件差,很容易传播疾病,古人在这一天,要插艾草,用艾草煮水洗澡,吃煮熟的大蒜,喝雄黄酒,上山采药,驱虫防病。端午节最原始的含义就是祛病防灾,辟邪保健,防疫祛毒。端午和夏至有什么关系呢?现在的端午是农历五月五日,而夏至是二十四节气,在每年公历的6月21,22日,由于端午和夏至使用不同的历法,因此这两个节日都在前后相差几天,正常的年份,端午一般在夏至前面,如果碰到闰年的年份,因为闰月的关系,在当年或者闰年的下一个年份,农历端午可能就会出现在夏至之后。

端午之名,最开始源于夏日之正当阳,午月午日,最初与夏至是同一天,后来因为使用历法的不同,端午节和夏至才分开。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为了纪念屈原等重要人物,端午节从传统的节气日又演变成了现在的纪念日,不过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和活动仍然以祛病防疫为主。

在年,因为闰四月的关系,夏至出现在了端午节的前面。大家都知道在年是不平静的一年,全国乃至全球都出现了罕见的大灾难,年初出现了严重的瘟疫,直到三四月份才慢慢控制住,后来在南方地区又出现了罕见的涝灾,致使很多人流离失所。在全球其它地区,灾难频繁山火,蝗灾,病毒,涝灾等等。

“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这个说法我觉着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当出现夏至在端午前面的年景,这一年灾害会比较频繁。古语老话,都是农民根据以前的情况做的总结。因为在古代生产水平落后,大旱大涝,饥荒战争等灾害自然是比较频繁的。在古时候往年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当年不是大旱就是洪涝灾害,或者瘟疫流行,天灾人祸比较多。所以为了警示后人,就通过这种简单易记的俗语来提醒大家,当夏至出现在端午前面,大家要提高警惕了,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来临的灾祸。但是夏至在端午前的年景,出现天灾人祸的情况也可能是巧合。

二是说,在端午节这天,气温逐渐升高,天气很热,而到了夏至更是一年之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夏至是阳气达到最鼎盛的时期,然后阴气开始逐渐生长,夏至之后,白天开始变短,夜晚开始慢慢变长。

在炎热的夏季,蚊虫肆虐,“五毒”活动频繁,在古代医疗条件很差的环境,夏天是最难熬的,各种疾病频发。

而在端午节的一些话禁忌和习俗就是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仲夏,做出一些预防措施,避免对人的健康造成威胁。如喝雄黄酒是为了避免蛇虫叮咬,杀百毒,屋里面挂艾草,熏艾草,用艾草洗澡,为了预防蚊子叮咬避免感染疟疾,佩戴香囊是为了辟邪蛐瘟疫等等。

如果夏至在端午节前面,那么说明今年夏天来临的比较早,天气比往年更热,人们来不及做出预防措施,就会导致一些灾害发生。

古语老话,只是针对当时的自然环境所做出的一些预测,在以前时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的!通过俗语,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不易,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