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过端午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正值仲夏,气温升高,百虫活跃,蚊蝇大量滋生,容易传播疾病。古人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悬蒲,佩戴香囊,饮雄*酒,上山采药,杀菌防病等。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预防意识。端午节最原始的含意是祈神求福、避邪保健,千年相传,被称为“卫生防疫日”。
插艾草驱毒
“五月五端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形象地叙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插艾草和菖蒲驱逐瘟疫的习俗。《荆楚岁时记》说:“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端午节插艾,是为了不让邪毒进入庭院房间。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也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端午安康
喝雄*酒避虫毒
清朝诗人蔡云《吴歙》曰:“称锤粽子满盘堆,好侑雄*人酒杯。馀沥尚堪祛五毒,乱涂儿额噗墙隈。”描写了人们端午节喝雄*酒避虫毒的习俗。俗话说:“五月五,雄*烧酒过端午。”《帝京景物略》云:“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耳鼻以雄*,曰避虫毒。”民间还将喝剩的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平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有井人家,还以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清人李静山有诗曰:“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酒一壶。门外高悬*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系五色线辟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辟邪,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为让孩子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端午节的早晨,大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孩子不能随口说妄话。小姑娘们还用硬纸条叠成菱形粽子,缠上五彩丝线,戴在身上,通称“葫芦”、“续命缕”。宋人张榘有“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的诗句;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等邪毒冲走了,儿童由此可以安康无忧。此为“扔灾”。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来源:梅河口市旅游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