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完全治愈吗 http://m.39.net/pf/a_7143439.html“山中宰相”陶弘景虽是“隐逸之士”,却也影响朝野格局
陶弘景是南朝的风云人物,也是我国史上有史记载的第一个“茅山道士”。他一生历经南朝宋、齐、梁三朝。野史传说,陶弘景出生之时,他母亲在怀孕之前梦见一条无尾青龙从怀中飞出。
陶弘景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他从小熟读并精通儒、道两家经典。十岁时得到葛洪所著的《神仙传》,陶弘景对该书“如痴如醉”,受此书影响,对“神仙”的生活十分向往。
十几岁时,陶弘景便以才学闻名于世,当然他的“高颜值”也同样闻名。他气宇轩昂,身材伟岸,这使他无异于成了“学霸”加“帅气”的“型男”,高智商配高颜值,所到之处,为之“风靡”。
陶弘景才学出众,先后担任过多位诸侯的侍读,但是他不爱交际,不屑世故,所以他虽一直处于权贵之府,但一直保持“高冷”的形象,一心只读圣贤书,专注自己的事情,少和外人交往。
陶弘景这样的性格导致他不喜欢尔虞吾诈、溜须逢迎的官场生活,在朝做官几年小官后,便彻底厌倦了官场的生活,便想效仿葛洪一个人独自归隐山中,读圣贤书,研究炼丹养生之道。他本想“挂印封金”不辞而别,他的好友知道后,被好友拦下,劝他向齐武帝萧赜(南齐开国皇帝高帝萧道成长子)禀报“辞职”。
于是,陶弘景写了一份奏折上表给齐武帝萧赜辞职,大概意思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没想到,齐武帝不仅没有怪罪他而且还赏赐了很多*金、朱砂、曾青、雄*等物给他,支持他在山上修身养性,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据说,陶弘景归隐前夕,很多友人前来为他送行,场面之大是空前盛况,万人空巷也未可知,皆不忍他就此归隐山林,可见他当时是多么受欢迎。
从此,陶弘景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他选择了当时传说有神仙出没的洞天福地“茅山积金岭”,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的修仙问道、炼丹养生之中,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每天凝神静气,抚琴伴月,如同神仙般的日子,世人多羡慕之,因此人称其为“仙人”。
陶弘景隐居之前与萧衍交好,梁武帝萧衍即位()后,敬仰陶弘景的才学屡请陶弘景出来做官,陶弘景皆不出。萧衍曾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在萧衍眼中,感觉陶弘景一个人山中隐居生活艰苦,独自一人孤单寂寞,何不出山帮他共享富贵呢?
陶弘景回复给萧衍了一首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可不是嘛!“岭上多白云”如此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陶弘景对山中的喜爱,对隐居生活的喜爱,话虽简单但含义颇深。
山上虽然没有荣华富贵,但是有淡淡的白云,在迷恋功名利禄的人看来,“白云”不算什么;但在陶弘景心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唯有品格高洁的人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真趣。此诗回应了萧衍,也道出了隐居的妙不可言,只可会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被陶弘景简简单单的诠释了出来。
萧衍还是不死心仍旧执意要陶弘景出山,陶弘景再次婉拒,画了一幅《二牛图》以作回复。画上只见一牛在草间自由自在地吃草;而另一牛虽然头戴金络头,却任人驱使劳作,眼神忧伤。萧衍看了《二牛图》,深知其意,只好放弃了请他出山的念头。
陶弘景虽然多次拒绝了邀请,但萧衍对陶弘景信赖有加,每次遇到什么难题或者发生了国家大事都会询问陶弘景,两人书信来往频繁。陶弘景虽不居庙堂之上,却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济世的抱负。
据《南史·陶弘景传》中记载,“国家没有凶吉征讨之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的“山中宰相”的称号由此而来,据说每次萧衍收到陶弘景的来信后,每读信前必沐浴更衣,以示对陶弘景的尊重。
后来,萧衍为陶弘景在茅山为之建朱阳馆以居之,再后来萧衍又为其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这在佛教盛行的南朝,显得尤为不易。可以说,最初痴迷佛教的萧衍最后展开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也肯定受到这位喜欢隐居的神仙人物陶弘景不小的影响。
陶弘景的一生虽然多在山中隐居,但他并没有拘囿于山中,他做了很多事,比如他一直为还有梁武帝萧衍“出谋划策”;他专注于养生、医学、道教、文学等多方面,并且在各领域都有著作,是名副其实的博物学家;他继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将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与儒家和佛教的思想相糅合了,整理出了很多道家典籍,为道教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